散步

我经常会散步。

散步是件好事。它可以放松久坐的身体、久用的眼睛,活动一下筋骨和血液,看看“附近”发生着什么。合租的舍友倒是下班后就窝在他的卧室,通过互联网和游戏度过一天之中的夜晚。我觉得这不太好。

今晚散步之时,不知是仍在病时的余温,还是走神的恍惚,我突然发觉,自己每天工作、出行,与那么多人相遇、相别,却从未知晓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人生;他们每个人的头上都有一条线,连接着四面八方不同的方向,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的人生、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社交网络。意识到这件事那一刻,我感到愧疚与怅然若失。

每个人身上沉淀着他数十年的人生经验,而我们从他人身上得到的,远远超过我们自己人生发生的。这不仅是口口相传,还囊括了文章、书籍、视频、文艺作品……

我入职工作一个月了,我却不知道同处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们,他们是什么人、住在哪、有没有孩子、喜欢吃什么、平时的兴趣爱好……而对于那些每日辛勤工作的安保、保洁、餐厨、绿化、技工,我依然不知道其中绝大部分人的名字,更别说他们的人生了——熟悉的陌生人。我目前能够暂时性安抚内心的行动,也就是说声“早上好”、“下午好”和“辛苦了”。

今天下午,单位举办员工生日庆祝会,美食汇,一起吃。吃完后仍是保洁阿姨来打扫卫生;我留了下来帮帮手,又说了声“辛苦了”。兴许是我经常说这些话,阿姨记得我,说:“小靓仔你好有礼貌的达到,每次都说‘辛苦了’。”我笑笑,回应道:“确实得感谢你们,每天辛苦做这些事情。”阿姨感谢我,但剩下的活交由她来完成好了。

今晚散步的时候想起这件事。他们拿着微薄的薪资,做着被国家、官媒赞扬歌颂的活,只得几个铜板。想起来一次饭堂活动后,餐厨阿姨来打扫卫生,跟我聊天,她问我月薪多少钱,我说六千多。她很无奈地说,你工作真好啊,我们干这些只有三千多拿。想必其他“熟悉的陌生人”也挣得并不多。我做这些“动脑子不流血”的、可有可无的工作,却能拿他们两倍有余的劳动报酬,我也不知该说什么,无地自容。世界上太多工作都是这样了,干着对社会只有一丁点甚至毫无贡献的活,领着不知多少的俸禄。唉!

想起来之前和朋友提及:互联网提供了“筛选”和“逃避”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圈子跳进去,参加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结识自认为“有意思”的人;也可以屏蔽和拉黑不感兴趣的话题、人物,保持社交圈、信息流的纯洁稳定。很多互联网的人不选择“接纳”和“改变”了,一是接纳和改变自己,二是接纳和改变别人。他们选择“筛选”或者“逃避”。但是,现实世界的运作逻辑完全不一样,很多时候你不能选择你的邻居、同事是谁,你只能接受和了解他们,并与他们相处。你得知道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融入圈子,或者被圈子排斥;你不能选择你的“附近”将要发生什么,你只能接受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呆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游互联网”。而本地的现实,强迫你与众人的人生轨迹相遇、交融,在你的人生中经历他的一部分人生。这样子你才有对一人更加全面的理解。

在互联网上了解一个人,终归是碎片化、断层化的。你看到、听到、知道的,究竟是他的表演,还是真相?你接触到他的局部,不知道全貌。但在线下当中,我们有更多可以观察到的信息,某人的举手投足、言行谈吐、衣着打扮、行事风格、待人接物……在线上,你永远只看到一部分。

散步时思维很活跃、跳脱,想到我和我的舍友不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经常说“状态不好”、“需要休息”,以此推掉很多“将要发生的事情”。我着实感到惋惜,无可奈何又只能接受。

一来我不是他的大爹。即使是,他也是成年人了。

二来人与人的活法不尽相同。他有自由意志,有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人的自由亦在尊重自己的自由。

三来我不希望别人把他对自己人生的期许强加在我自己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不应如此。我身为朋友、舍友,只有建议他接受的权利,没有强制他接受我意见的权利、权力。退一步讲,我也可以“筛选”,而非“改变”——但这个代价蛮大的。总之,我也不能把我对自我的期望强加在他身上。

四来我也不是他的老师。想起来一个观点:“老师批评你,表明他还关心你,在乎你。当他对你无言以对时,他已经放弃你了。”也就是说,当你依然想要改变别人时,你会做出许多尝试。当你心灰意冷之际,你啥都不想做了。

散步是件好事。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