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5-10-12
1. 存在系统(认识自己是谁 → 存在论)
解决 “我是谁”。自我意识、主体性、存在意义、存在危机。
1.1【身份认知】:我是谁。名字、角色、社会关系。名字不决定你是谁,社会关系才决定你是谁。你与世界发生怎样的互动,塑造了你本身。
1.2【历史脉络】:我从哪里来。自我与世界发生的历史互动怎样塑造了我,塑造了怎样的我。
1.3【未来意向】:我到哪里去。自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未来如何与世界互动来成为这样的人。
1.4【意义探寻】:我为何而活。通过事件与反思,触发存在主义危机,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知道“我到哪里去”不一定明白“我为何而活”。
2. 生命系统(主导自身生命 → 生存论)
解决 “我凭什么活、如何维持”。
2.1【目标——任务——时间系统】(方向设定——具体行动——时间感与优先级):人的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时间段内做什么事情,和什么事情在哪个时候做,是同义反复。人首先得知道自己要能做什么。需要做什么,然后才能把这些任务和问题分配到他所拥有的时间内。
2.2【身体——心理——能量系统】体力、健康(营养、睡眠、疾病管理)——情绪、意志力、心理健康——精力分配、注意力管理
3. 思维系统(发展认知方式 → 发展论)
解决 “我如何学习与发展”。主要是自觉培养“成长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运用系统性的方法论来促成自我的发展。
3.1【学习系统循环】(觉醒 → 提问 → 探索 → 整合 → 应用 → 反思)
3.1-1【感知觉醒】:认知冲突、情感困惑、现实挑战(例如:读到观点完全不同的书、遭遇失败、看到他人思维差异)。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性,出现“我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感受,开始质疑固有认知与知识框架。
3.1-2【问题建构】:问题意识深化、结构化提问、认知模型构建。将模糊的不适或疑惑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初步建立“认知地图”或“问题框架”,意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成长(元认知提升)。
3.1-3【探索与吸收】:信息输入、跨学科连接、有目的的学习。阅读、听讲、对话、观察,从各类渠道吸收信息,开始构建新的知识节点,打破原有知识孤岛,开展比较性认知(e.g., 比较不同学派、不同文化的视角)。
3.1-4【整合与重构】:认知架构重组、知识图谱更新、意义建构。将新输入的信息与旧有认知整合,产生“啊哈时刻”或概念性飞跃,建立更具层次化、系统化的理解结构。
3.1-5【应用与表达】:迁移、输出驱动、行动验证。把思想用于现实问题解决或表达输出(写作、讲述、教学等)。在应用中检验思想的“可操作性”与“可传达性”。将隐性认知外显化。输出即学习,实践即学习,传授即学习。
3.1-6【反思与调节】:元认知反思、自我调节学习、系统反馈。对整个成长周期进行反思:哪些地方收获最多?哪些误区需要修正?调整学习策略与认知模型,优化下一轮成长路径,形成“思想成长的元模型”与“自我指导能力”
3.2【知识系统建构】:知识图谱、认知模型、问题框架
3.3【成长型思维】: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发展,而非固定不变。
3.4【批判性思维】:以质疑、分析、证据为核心,避免盲信与逻辑偏误。
3.5【系统思维】从整体与关系出发理解问题,避免碎片化与线性化。
4. 关系系统(构建外部关系 → 社会论)
解决 “我如何认识并与世界互动”。
4.1【社会网络】:家庭、朋友、同事、社群等。
4.2【社会角色】:职业身份、公共参与等。
4.3【信息网络】:知识渠道、媒体、学习共同体等。
4.4【空间网络】:居住环境、地域资源等。
4.5【社会资本】:合作、互惠、影响力等。
个人成长终身数字化记录(2025-04-30)
搜寻获取-归档存储-提取利用
- 资料中转与归档系统——WPS + 坚果云
- 文档中转站与原始文件归档仓库。
- 提高文件查阅效率与平台间联动协作。
- Office、PDF、规章资料、合同存档、手机/网页下载资料,归档备查。
- 统一命名、标准化归档格式,为日后检索做准备。
2.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Obsidian
- 知识结构化、深度笔记整理与跨学科链接。
- 构建知识地图,保持结构化深度。
- 笔记、课程总结、理论系统、结构化内容。
- 强化“知识沉淀 + 结构化思维 + 交叉链接”职能。
- 建立统一的文件夹框架和命名规则。
3. 想法融合输出系统——飞书
- 写作创作与思想输出空间。
- 写作创作 + 发布中控 + 轻量整理。
- 创作草稿、写作灵感、项目计划。
- 精简分类,提升调阅效率,围绕内容用途而非来源分类;
- 强调创作-写作-发布链条与可复用内容的沉淀。
4.日程安排:腾讯日历
5.任务规划:滴答清单
语义压缩能力与思想深度(2025-05-03)
语义压缩能力部分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但思想深度不仅有关压缩,也和解压相关,即将抽象层次高的推导逻辑分解为抽象层次低的子推导逻辑。不考虑其它条件,在同等压缩长度(语句篇幅)下,有效推导链条长度越长,思想深度越深。简而言之,从简单到复杂、从简短到详细、从具体到抽象、从部分到整体、从要素到系统……这是深化的过程。反过来,能做到深入浅出也是思想深度的表现:如何言简意赅地向外行人阐释清楚某项事物的概念定义、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因后果。
大问题、小问题(2025-05-03)
「伟大发现总是罕见的,一生中有一次就很幸运了。所以,我在研究基础问题时,并不期待有大的发现。为了平衡这一点,我还研究一些保证有结果的小问题。」
我觉得做任何长期性工作都是如此。既要保持对长期工作的持续投入,也要兼顾一些小问题、小任务,这样一来避免“任务周期过长→短期不出成果”而导致的失落和挫败感、缺乏动力;在做小问题的时候探索新的可能性,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保持整个系统的活性。坐冷板凳很正常,大问题、大任务都是慢慢解决、逐步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