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态度与地位

以前做学生时,我比较爱较真,容易得罪人。比如有些老师说“我特别喜欢学生提问题”,我就真的提了很多问题,后来回头看才意识到,有些人所谓的“提问题”,不过是希望你变着法儿夸他罢了。因为曾吃过这种亏,我后来当老师时就格外注意这一点。我上课前总会跟学生讲清楚:你们提问题,我不会觉得被冒犯;如果你不喜欢我推荐的作品或观点,没关系,给出理由就好;我哪里讲错了,我愿意改;至于超出我能力或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也会直言相告,至少不会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透明干净、没有负担。也有人说我到现在还是一种“学生心态”,但我觉得他们视作理所当然的“老师心态”与做老师无关,无非是一种“上位者心态”。尽管人的观念和审美会随时间变化,但有些事并非你做学生时觉得不合理、不对,等当了老师、有了一点权力、体会到生活不易后,就能说服自己接受,说这一切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云云。

……

因为你不是只有在生活富足、一切顺利的时候,才喜欢看书、看电影。如果你在过得艰辛、感到不如意的时候,仍然戒不掉这种对文学和电影的喜欢,自然就会明白我说的意思。

——《“要么追随自己最强烈的欲望,要么将欲望压缩至最小 ”| 专访李思逸》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