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信息输入
(一)建立了信息综合面板。建立了信息流、出版物、论文—专著三合一的记录面板,记载看过的互联网文章和其它类型的文字材料。这方便回顾一些重要材料,但也耗时。总体上利大于弊。
(二)出现阅读对象偏差。看互联网文字信息、学术论文多了,书读少了。这个趋势不好,碎片化信息、知识无法构建有效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及其分析框架,必须看书,成体系地汲取信息、知识。要继续看毛选和《科学与尊严》,否则白买阅读器。
(三)娱乐过多。B站娱乐视频看太多,浪费时间,应看其它具备知识传递的材料,如论文、外网新闻、分析文章。分析文章可能较难找到好源。小伙伴们有信息源可推荐下。
二、关于信息输出
(一)应兼顾长、短内容。近两个月虽然在QQ、微信分享了许多想法,但长篇幅文章少写了,既有想法、文章质量也不够好,AI代笔增多,自主创作减少。归根结底是独立思考减少,思想上懒惰,不愿花时间精力去做深入了解和做自己的笔记。需警惕该倾向,小心堕为“AI搬运工”。
(二)社交圈保持分享。微信朋友圈形式的短篇幅知识分享是微创新。QQ、微信的分享形式,既以社交上“注视压力”敦促短链条、高信息熵的言简意赅的分享,沉淀长内容创作灵感与素材;又塑造“知识青年”社交形象,积累人脉认知资源。但后者效果有待评估。
(三)增加案例分析与科普文章。目前仍以学科理论基础知识、经历事情的心得体会分享为主,但缺乏针对具体实际案例的分析推演,这方面逻辑能力薄弱。实际运用和教授他人的学习有效性是相当高的。但这类型内容不太可能高频率产出,需先有输入及深入理解,再转化为有效思考,最后产出作品。
(四)要写专栏式文章。围绕特定主题,写相关文章,避免碎片化输出。如承诺PES方面的“计划经济与系统科学”、“腐败与反腐败”、“先锋队与群体智能”,可做第一轮尝试。同时能构建对特定主题的纵横双向认识和知识库。
(五)应整理现有草稿与材料。堆积了一批人机对话材料和旧有草稿,分批、按重要性整理为结构性文稿,择机发布。
三、关于信息处理
(一)做好人机协同。已发现许多话题因主客观条件限制,无法与身边人长期连续交流,转向跟AI讨论。与ChatGPT探讨仍有智能水平、Prompt和额度限制,主力模型4o智能水平不足o3及o4家族,智能水平受限致使无法输出长链条、高信息熵、成体系的观点内容;但后者额度有限,需根据话题/任务复杂度斟酌调用。对话时应注意话题归类存档,及时删除无效、已归档内容,保持列表简洁,以便后续查阅。
(二)应构建人机—人人协同机制。人—机探讨话题的结果如何作为人—人话题探讨的有效输入?“人机—人人—人机”多轮对话有何使用场景?内容是否适合公开?
四、关于信息源与信息社团
(一)做好信息源新陈代谢。现有信息源名单已有固化趋势,缺乏有效扰动,需搜寻新源加入并进行评估。太多源也无法全部查看,考虑退订一批不常看信源,归档至退订名单,方便日后查阅。根据指导意见尝试引入兴趣面之外的信源,提供新视野。考虑制造业、亚非拉现状、知识构建、智库、群体智能(简单理解“管理学+组织学”)等领域。
(二)加入新的信息社团。目前信息社团名单已经固化,需寻找兴趣领域内(主)的专业性交流群(平台),集智俱乐部加不进,看其它平台、组织;目标职业领域内(次)的公开的专业交流社区,但这可能不多,以私域社群为主。可考虑跟踪行业、领域KOL粉丝群和“关注—被关注”列表。
五、关于项目进展
(一)Zlibrary阶段性停滞。来稿数量已长期处于低位,志愿者团队活跃度不足,主要工作方向仍局限于维持社群和打数字游击战,未能打开局面。主要原因在于人手、激励均严重不足。用爱发电也是有局限性的。
(二)负熵派、新世界加速度待启动。一人的人力不能够兼顾三个公众号的持续且有深度的创作。如希望高质量输出,负熵派和新世界加速度需要组建团队进行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营,需要SOP。关键在于无人共事。考虑弃置,或合并项目,或与其它有条件个人、团体项目合作。目前兴趣更多在负熵派,但规划中输出内容与集智俱乐部有很多重合之处,考虑避免内容撞车,走哲学、人文、社科领域。新世界加速度立意很好,但缺能力、缺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