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5-05-09 / 16 Visits
0
0

信息备忘录V21

本期信息

截取时段:25/04/30-05/06

关键词:钱学森,系统科学,历史故事,知识论,学习科学,认知地图,计算政治学,研究工具,复杂科学,经济学,中国,制度,社会系统,劳动者权益,加班,司法判决


信息流

【NASA、纳粹、麻省理工,火箭为何从东方升起?【钱学森上】【正经比比】】

(钱学森,系统科学,历史故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14y1L7wg/

【我花3个月研究了钱学森的理论讲的到底是什么?【钱学森下】【正经比比】】

(钱学森,系统科学,历史故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14y1K7Ko/

【一名年更UP主的三年:我们是如何快速学习陌生领域的?】

(知识论,学习科学,认知地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nGhzpEfF/

【中国社会科学报:计算政治学是理解人类社会系统的新工具】

(计算政治学,研究工具)https://zfxy.nankai.edu.cn/info/1183/8583.htm

研究范式之争是新兴学科必经的洗礼,计算政治学的名称确实可能导致“方法革新能否成就新学科”的误会,但揭示了“学科交叉实现知识积累”领域的诞生。邓肯·沃茨认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分析往往需要互补应用多种研究路径,但研究人员却很难同时具备多种方法。长期以来,以有限工具应对研究对象的政治学,同以理论假设为驱动展开研究范式并在不断的探讨中接近人类社会的真实,进而结合数据驱动与理论驱动双重研究范式的计算政治学,则有可能在社会数据革命和计算能力发展的大背景下接近“硬科学”的范畴。可见,在收集阶段“所见即所得”,大数据蕴含的由世界的根本变化所驱动的从模拟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转变为研究人员带来更多机会;在分析阶段,大数据则会弱化理论假设对政治学研究的作用,提供更广阔的模型选择空间,发掘更多的政治研究可能性。

从现有情况看,计算政治学面临着方法技术上的挑战。首先,数据质量问题构成了政治计算研究的关键挑战。大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和普适性直接影响结果可靠性。尽管大数据具有海量性、持久性和非响应性等优点,但不完整性、获取难、非代表性、漂移、算法干扰、脏数据及敏感性等问题对其产生不利影响。来源多样的计算数据,包括政府、民意调查、新闻及社交媒体数据,可能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降低模型精度,再因社会偏见、样本选择偏差和算法偏见而加剧。其次,模型可能受理论偏见和数据选择偏差影响,导致局限性和偏见。人类行为和决策受认知、情感和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影响,难以简单模型化。基于历史数据和假设的模型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有限,且常受限于量化数据,难以全面解释定性的政治问题。最后,常态偏差也是重要障碍。人们倾向于认为未来是过去的重复,忽视新情况。依赖历史数据的政治计算模型倾向于反映历史常态,难以预见突发状况。人类心理认知偏差使个体易接受符合经验的信息,忽略不符部分,导致模型预测偏向历史常态,难以准确预估新可能性。

【复杂系统经济思维与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复杂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中国)https://www.jingjidaokan.com/icms/null/null/ns:LHQ6LGY6LGM6MmM5Y2Q1OTA2Yjk5NWIzYzAxNmNiN2M2YWEyODI2NGMscDosYTosbTo=/show.vsml

比如最近这些年,采用国际贸易数据计算的经济复杂性指数的研究,就是复杂系统理论在工业化方面的应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有学者采用了世界各国的贸易数据计算复杂性指数,包括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复杂性 (Hausmann 和 Hidalgo 2014)。据说这个复杂性指数用来预测经济增长潜力,比传统方法(比如计算人力资本,政府治理指数,以及国家竞争力指数)都要准确。这类研究形成了一个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具有颠覆性的结论,就是创新能力与产业的多元化有关,产业结构的复杂性反映的是经济竞争力的强弱,所以需要注意“产业结构陷阱”。换句话说,只有技术不断升级,经济才能不断成长。《中国制造2025》是符合西方“复杂经济学”理论的。

其实,复杂系统理论可以为现有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弥补的空白还很多。比如本文开始提到的经典力学中的三体问题,对经济发展以及转型经济路径就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胡鞍钢很强调改革的“初始条件”以及“中国道路”的提法,都蕴含了复杂系统科学思维。这些提法和三体问题中的“混沌”现象相关联,所谓“混沌”,即三体的运动轨迹的不可预测性及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之间的联系,尽管系统是建立在确定性关系基础上的。后发国家的工业化(比如张培刚先生的理论),以及经济转型国家的市场化改革,之所以往往需要依靠中央政府主导(王绍光、胡鞍钢,1993),都可以解释为和它们的初始条件相关,而且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由美国桑塔菲研究所的学者阿瑟所著《复杂经济学》一书最近发行了中文版。作者说,他不否定新古典(一般)均衡分析的有用性(可以看作是复杂经济学的一个特列和基准点),但在有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经济系统的非线性动态特征、复杂性以及路径依赖等问题。他还说,现代经济学越是采用数学,越是希望科学和精准,就越是发现复杂经济学与传统政治经济学所关心的问题上的重合,比如历史的重要性、结构变化、以及小事件的重要性等等。结果复杂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又把人们带回了近30多年来在西方被忽略、如今又被深深困扰的经济民主问题、产业结构及收入分配问题。

【罗家德、万怡:复杂社会系统中的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复杂科学,制度,社会系统)https://swarma.org/?p=38211

【放假回微信不算加班?】

(劳动者权益,加班,司法判决)https://mp.weixin.qq.com/s/-6pFO0Qc-tvD-Ygutw37uw

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双方的劳动合同实行的是标准工时制,但根据李女士提供的微信聊天记录、相关文件制度、工作事项统计表等证据证明其有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且已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进行实质性处理,对于其提交微信聊天记录显示在工作时间之外处理工作事项的时长应当认定为加班时长。

承办法官表示,对于劳动者隐性加班问题,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工作未经用人单位审批而否定加班,应虚化工作场所概念,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提供实质工作内容认定加班情况。随着数字化办公普及,“隐形加班”现象频发。劳动者应注意留存加班证据(如聊天记录、任务交付记录等),用人单位也应规范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中青评论曾数次就“隐形加班”发文称,“离线休息权”也应当成为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之一。在现代社会,拒绝隐形加班,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工作之外拥有充足的个人时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从最高法、人社部明确“996工作制”违法,到2022年北京、山东等9省份集中开展超时加班排查整治工作,再到“隐形加班”写进最高法工作报告……国家释放出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纠偏畸形加班文化的鲜明信号,确保劳动者“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

【85物理本科,欧洲名校物理硕士,现在是流浪汉,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自由主义,落差)https://zhuanlan.zhihu.com/p/705425879

【择偶偏好中的性别差异和社会阶层异质性——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探索】

(婚姻,异化,择偶)https://mp.weixin.qq.com/s/WEUaAZyAqmYC5Ua63K1NIw

研究表明,人们在择偶时普遍更看重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而外貌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致使外貌与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交换婚姻变成可能。这意味着,婚姻正成为社会阶层地位的象征。本文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婚恋行为模式提供了参考,也为政策制定者在回应婚姻结构变化、推动社会流动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想法

个人成长终身数字化记录

搜寻获取-归档存储-提取利用

  1. 资料中转与归档系统——WPS + 坚果云

  • 文档中转站与原始文件归档仓库。

  • 提高文件查阅效率与平台间联动协作。

  • Office、PDF、规章资料、合同存档、手机/网页下载资料,归档备查。

  • 统一命名、标准化归档格式,为日后检索做准备。

2. 个人知识管理系统——Obsidian

  • 知识结构化、深度笔记整理与跨学科链接。

  • 构建知识地图,保持结构化深度。

  • 笔记、课程总结、理论系统、结构化内容。

  • 强化“知识沉淀 + 结构化思维 + 交叉链接”职能。

  • 建立统一的文件夹框架和命名规则。

3. 想法融合输出系统——飞书

  • 写作创作与思想输出空间。

  • 写作创作 + 发布中控 + 轻量整理。

  • 创作草稿、写作灵感、项目计划。

  • 精简分类,提升调阅效率,围绕内容用途而非来源分类;

  • 强调创作-写作-发布链条与可复用内容的沉淀。

4. 日程安排:腾讯日历

5.任务规划:滴答清单

知识巴别塔,及它的基层

「那时,天下人都用同一种语言,讲同一种话。人们向东迁移时,在示拿地区找到一处平原,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呀,我们烧些砖吧。”他们用砖作石块,用柏油作水泥来造塔,说:“来吧,让我们造一座城和一座高耸入云的塔,这样我们可以扬名天下,不致分散在地上。”耶和华从天上下来,要察看人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啊,他们同属一个民族,都用同一种语言,现在就做这样的事,如果继续下去,他们会为所欲为。让我们下去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言语不通。”于是,耶和华把他们从那里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便不再建造那城了。因此,人称那城为巴别,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了人类的语言,把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

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建作巴别塔,通向无止境的天穹,还是化作失败的巴别塔,永远无法建成?有人忧虑知识的高楼大厦将不会封顶——人类把它越筑越高,高到攀爬一生才可能抵达顶端——那还谈何把它筑得更高呢?人们的一生实在短暂,登顶时便已力竭而亡。没有AI的帮助(甚至将由AI主导),人们不可能把它建成的。未来,不使用AI、无法高效使用AI的人,绝无登顶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最近两年,我一直感觉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点,所以尝试寻找人类知识体系的底层逻辑和共通框架。目前认为找到三个:哲学、复杂科学、学习科学。然而哭笑不得的是,这三者都是别的学科发展后才涌现出来的交叉学科(哲学可能除外),所以自身便是基于一定“共性”而产生的。政治经济学不知算否。不知道还有哪些“子知识体系”可称得上了。

值得注意的是,以系统科学为主的复杂科学虽然能提供基础性的、有效的认知框架和一般性分析逻辑,但难以单独提供针对某个领域的深入见解,基本需要结合其对于知识体系(如政治经济学+系统科学)进行融合分析,才能得到对其的洞察。

另外,历史是个好东西。不知道看什么,就看历史书和历史资料。

知识巴别塔,及它的上层

人们当然可以循着通往塔顶的道路前行,不过,他们必会与这样的问题相撞:我要走上巴别塔的顶层,抑或止步于此层呢?

这便是所有学习知识的人所共同面临的难题——要么钻研最基础、最前沿的问题,但不一定有成果;要么研究大问题下的分支问题,做那些容易摘得果实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对于社会乃至学术界来说,或许并没实际意义,或者说只有短期的、阶段性的意义。

只做小问题容易许多,“名留青史”却是无望了。解决了大问题,史书上可能有你的名字。这接续了上一次的讨论,由于知识体系愈发复杂,导致学习成本水涨船高,每一个有志于摘得大问题之果实者,都必须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

而当一个研究者具备学完接触前沿问题的前置知识时,已经多少岁了?无疑,他已度过生理上最富有创造力的生命阶段,思想火花迸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若他再投入几年、十几年光阴尝试解决矗立在他面前的大问题,然一无所获时,又会作何感想?未免垂头丧气。他会甘心吗?或许不会,至死方休;或许屈从于所谓“命运”,继而把挑战的接力棒交给后人。

很多人有自知之明,知晓自身能力的上限;也可能是并无投身大问题的志向,便选择探究时代浪潮下的具体问题。他们会取得一时的功名,但荣耀不会留存于世上。当世事更迭,他们的成果就像堆砌巴别塔的石砖,固然重要,但无人在意。

偶尔有人对着这些平日里理所当然、毫不起眼的存在驻足深思,惊叹建造这座巴别塔的先人们是何等伟大,他们也更多是关注“谁设计了这座塔”、“谁对这座塔的建造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些辛劳的造塔工人便化作无名氏,和这座高塔长存于历史之中了。

语义压缩能力与思想深度

语义压缩能力部分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但思想深度不仅有关压缩,也和解压相关,即将抽象层次高的推导逻辑分解为抽象层次低的子推导逻辑。不考虑其它条件,在同等压缩长度(语句篇幅)下,有效推导链条长度越长,思想深度越深。简而言之,从简单到复杂、从简短到详细、从具体到抽象、从部分到整体、从要素到系统……这是深化的过程。反过来,能做到深入浅出也是思想深度的表现:如何言简意赅地向外行人阐释清楚某项事物的概念定义、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因后果。

大问题、小问题

「伟大发现总是罕见的,一生中有一次就很幸运了。所以,我在研究基础问题时,并不期待有大的发现。为了平衡这一点,我还研究一些保证有结果的小问题。」

我觉得做任何长期性工作都是如此。既要保持对长期工作的持续投入,也要兼顾一些小问题、小任务,这样一来避免“任务周期过长→短期不出成果”而导致的失落和挫败感、缺乏动力;在做小问题的时候探索新的可能性,尝试不同的新鲜事物,保持整个系统的活性。坐冷板凳很正常,大问题、大任务都是慢慢解决、逐步推进的。

蝴蝶结结构与信息传播、社交圈层

2000年,Andrei Broder 等人在分析 WWW(万维网) 的大型拓扑结构时,提出了 Bow-tie Structure 概念。他们通过大规模抓取网页(超10亿个页面)和链接,想了解互联网整体的链接模式。研究发表在论文《Graph Structure in the Web》(2000, WWW conference)中,是网络科学领域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

那么什么是 Bow-tie Structure?

顾名思义,Bow-tie(蝴蝶结)是因为整个网络的宏观结构像一个蝴蝶结:中间是一个“结”——大量互相连通的节点,而左右各有扩展出去的部分,像蝴蝶的翅膀。

这个蝴蝶结如图所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 SCC (Strongly Connected Component,强连接核心):蝴蝶结中间的结,其中任意两个节点可以互相到达。

  2. IN(输入区):左边翅膀,能到达 SCC,但不能从 SCC 返回的节点。

  3. OUT(输出区):右边翅膀,能被 SCC 到达,但不能返回 SCC 的节点。

  4. Tendrils(卷须):翅膀外围的散乱丝状部分,既不在 SCC、也不直接连到 SCC,只和 IN 或 OUT 相关的节点。

  5. Tubes(管道):细长管道连接,连接 IN 和 OUT,但不经过 SCC 的路径。

  6. Disconnected components(断连部分):外部空间中的孤立点,与万维网基本孤立的部分。

更细一点理解每部分:

IN:比如一些老旧网站,能链接到网络中心,但中心不会回来。

OUT:比如一些新的门户网站,从中心能到它,但它链接回中心不方便。

Tendrils:

  • 有的 tendril 只连到 IN,不连到 SCC。

  • 有的 tendril 只连到 OUT。

  • 有些 tendril 之间互相连接,形成更复杂的旁路。

Tubes:少量节点能从 IN 直接到 OUT,但绕过了 SCC。

Disconnected components:没连接到网络主体,比如孤立小网站、个人页面。

为什么 Bow-tie Structure 很重要?

这一模型揭示互联网并不是统一的大网,而是有中心、有流向、有孤立区域的复杂结构。它激发了后续大量关于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s)研究,比如社交网络、电网、供应链系统中的结构特性研究。这种系统建模对理解信息流动、病毒传播、网络鲁棒性等问题有重要意义。比如:SCC是最关键的核心,一旦受损,网络分裂严重。

除了对网页关系的探索,蝴蝶结结构还揭示了:

  1. 互联网信息传播权力差距。互联网不是一个人人具有平等传播权力的场域,有些实体(官媒、商业媒体、自媒体KOL)比大众拥有更强的信息传播权——他们所发布的内容会在SCC中快速扩散,被许多人所知悉,而一般人所发布的信息,基本停留在IN区,不会进入到SCC,也就不可能被大范围传播。同时,很多人只是在OUT区的“信息被动接收者”,缺乏信息的发布、再传播能力。

  2. 社交网络具有多层级性和门槛条件。每个人处在多重社交圈中,一些社交圈是公开的,谁都能加入,比如网络论坛;一些社交圈是半公开,有一定门槛,但欢迎外来人,比如博主粉丝群;最后一些社交圈是完全私密的,只允许“圈内绝大部分人都认识且认可的人”加入,比如富豪俱乐部。想进入不同类型的社交圈,方法有别。对于后两类来说,最有效的过于找个圈内人帮你引荐。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