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5-05-16 / 6 Visits
0
0

关于信息源

最近在《近况回顾》里简要说明了一些事情,主要是围绕“个人信息网络”这一概念完成的实务操作。尔后最近几天又完成了自己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订阅、关注的公共账号(信息源)的整理,发现自己文字、视频两类信源,含已退订者,共计151个。

整理的初衷便是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更好的去处,而非浪费在“为看而看→看了就忘”的循环之中。要精兵简政,首先得厘清有多少兵将、马匹,哪些是精锐,哪些是老弱病残。不这么做,把优秀将士给裁撤了,留下老弱病残的兵,怎么打胜仗?就算企业要裁员,也是得把能力欠佳的”请“出去,没有愿意把人才拱手让人的。当然有些企业就是乱裁员,砍人力成本,砍到大动脉了,那是他们不懂识人。

我之前在微信公众号、知乎和哔哩哔哩上关注了一堆公共账号。微信主要是新闻和学术,知乎比较杂,哔哩哔哩主要是时评、科普。现在回过头看,有些账号是关注了之后基本不读或者读得极少,有些是看不懂(比如腾讯研究院、阿里研究院),但它们仍会挤占我的信息流。而时间是有限的,哪些信源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抛弃,也有讲究,但很难”既要又要“,更多看个人取舍。

这可以归结为三个矛盾:

  • 社交圈的矛盾:能够维系的社交圈只能保持一定规模,划分为“核心—次要—外围”三个层次来管理。

  • 注意力的矛盾:一天能够集中注意力做事情的精力有限,事情必须分轻重缓急去解决。

  • 信息网络的矛盾:既要多元视角,又要专注,做不到。这和人的注意力挂钩。信息源过多,看不过来,又容易错过重要内容;信息源太少,又缺乏多样性,同样会错过可能的重要内容——信源过多 → 注意力崩溃;信源过少 → 信息贫瘠。

进一步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按中介性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方式(一手信息)和间接方式(二手信息)。

直接方式就是人们直接从对象、事件中获取信息,可以称为“临场媒介”。比如做化学实验获取实验对象的特点、性质,在交通事故现场观察到的现象。这是最直接的办法。但人们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临现场来获取想要的资料,所以更多凭借间接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二手信息)。

间接方法又主要分三种,一种是实物媒介,一种是平台媒介,一种是社交媒介。实物媒介指书籍、纸质报纸、录像带等线下的、实物性的媒介来获取二手信息。平台媒介就是指前文的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依托这类承载内容的公共、公开的互联网平台获取二手信息。社交媒介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社交圈,通过人与人私下之间的交流、分享来获取二手信息,这种更强调一对一、一对“少”的分享,有一定门槛。

以获取广度而言,平台媒介效率最高。以信息深度而言,临场媒介、实物媒介是较好的。而社交媒介的有效性则高度依赖于你交到了什么样的朋友,嵌入进怎样的社交圈层。不过不同的类型都有其利弊,按需获取即可。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