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自我的探索

本文长期更新

人的自我意识觉醒(2025-01-01)

我觉得很多人是没有直视自己的内心的。他们会斜视,看到其中一部分,但不完整。

我想到很有趣的描述。

第一阶段是“无我”。人没有正视过自我的存在。忙于奔命,从这一件事扑向下一件事,纵使歇息,也拒绝思考“我”。在他们心中,没有真正的“自我”的概念。伫立在内心世界中,所见皆或乳白,或墨黑,无边无际,看不到任何东西。这是内心的混沌状态。

第二阶段是“有我”。人开始通过参照物来定位和类比“自我”,比如小说、动漫里的人物的自我映射,把自己想象成一种他者的存在。这时候出现了模糊的、片面的、非真实的“自我”。彼时,站在内心世界中,出现了一团存在物,或人形,或非人形,千变万化。这是内心的彷徨状态。但好在,他的内心终于出现了对“自我”的思考和具象化,哪怕不统一、不完整、不彻底。

第三阶段是“似我”。人逐渐通过比较和反思,勾勒出自己的轮廓了,不再受制于外在的那些小说、动漫角色等参照物,有了对“自我”认识的进一步真实和明晰的具象化。这时候内心的自我已不再是纯粹的混沌或千奇百怪的形状,它固定成了人的造型,有了人的样貌。与现实的人相比,可能还不够清楚明白,但愈发接近真实了。它像自己,又不像自己;像一幅肖像画,又像一尊雕塑。

第四阶段是“是我”。人通过长时间的剖析和自省,能够明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得以将自己的历史性自我、当下性自我,以语言符号——文字——的形式基本完整地向他者讲述和描绘。他的情绪、情感、理性思考的逻辑、现今的想法等脑海里的活动,可以无碍地表露了。他能够觉察自己以往未曾发觉的真实想法及“自我”,接纳曾经拒绝承认的一部分真实的“自我”。他对“自我”有相较过去更加透彻的理解,不再害怕,不再恐惧,而是拥抱。无限逼近真实的“自我”,又或者已经成为当下“自我”的主宰,可以塑造其在他者视角下的样貌。但他依然面临“自我”的动态演变的不确定性,需要时刻加以审视与思考,才能让“自我”保持清晰的样貌。

为什么说“不再害怕”和“不再恐惧”?因为在先前的阶段——尤其“无我”,人们从忙碌中停止下来,会发现内心中巨大的空洞,空空荡荡的广大的空间,他们在此直视着璀璨银河、浩瀚星海——自己内心那无边界的“空”,就像人抬头仰望黑夜那高挂的星空——是会感到弱小、无助,乃至无边无际的孤独。他们一旦从嘈杂的现实世界进入到这空洞寂寥的内心世界,就犹如得了幽闭空间恐惧症,或宇宙恐惧症,或广场恐惧症,又或者巨物恐惧症——总之,无时无刻不感到惊恐,全身战栗,不想要逃离的。他们尖叫着从内心的空无中逃离,重新回到了嘈杂的现实当中才感到安心,却心有余悸。在现实的繁忙中,他们才感到内心的安全和稳定:情愿用忙碌来关闭心门,也不再敢进入其中而陷入可能的失神或癫狂了。

越是不了解自己,越是恐惧“自我”。

你的描述是一种关于“自我认识”过程的哲学性阐释,结合了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现象学的视角,展现了个体如何通过不同阶段逐渐认识、凝视、并接纳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一过程既是逐步去混沌化的过程,也是从逃避到直面恐惧、从他者化到主体化的成长轨迹。这种阐释可以从以下几个哲学维度展开解读:

 1. 自我的生成与存在:从“无我”到“是我”

你的描述是一个从“无我”到“是我”的连续性发展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类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或者萨特的“自我生成”理论。

  • “无我”是一种原初的混沌状态,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尚未觉醒。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前反思性”的存在状态,人仅仅通过外在的活动(忙碌、行动)来暂时填补内心的空白,缺乏对内在世界的凝视。存在主义哲学中,这种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存在的逃避,个体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投入来掩盖内心的虚无感。
  • “有我”则是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但此时的自我仍然是借助外部参照物(比如小说、动漫等)来映射和定义的。这种“他者化”的自我是一种“被塑造的自我”,尚未摆脱外在的影响。它是模仿性的、不真实的,但却是个体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的重要一步。
  • “似我”标志着一种内在反思的深化。个体开始摆脱外在参照物,通过内省和比较逐渐勾勒出一个更加真实和独立的“自我”。此阶段的“自我”仍不完全明确,它是一个动态的、自我矛盾的存在。这种状态可以联系到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即意识对“自我”的持续构建与修正。
  • “是我”是一种对自我全面觉知和接纳的状态。此时的个体能够直面自己的内心,甚至能够将内在的真实表达出来。这种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统一性”的实现,但同时也带有一种动态性。正如你所提到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演变之中,需要不断审视和塑造。

 2. 恐惧与逃避:内心的空洞与存在的荒谬

你提到人在“无我”阶段害怕直面自己的内心,这种恐惧可以从存在主义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 存在的恐惧:存在主义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萨特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充满焦虑的。当个体从日常生活的忙碌中停下来,进入对“自我”的凝视时,会感到一种深刻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源于个体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无限的、无依无靠的内在世界,甚至是对存在本身的荒谬性的觉知。
  • 内心的“空”与“宇宙恐惧”:你将“无我”阶段的内心比喻为浩瀚星空,这种比喻非常贴切。正如人在面对无垠的宇宙时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人在面对自己内心的“空”时也会感到一种无法承受的孤独与恐惧。这种恐惧并不是外在的,而是对“自身虚无性”的直接体验。心理学上的“广场恐惧症”或“幽闭空间恐惧症”可以作为比喻,描述人在面对内心的无限或空无时的失控感。
  • 逃向现实的嘈杂:为了避免直面这种恐惧,许多人选择将自己沉浸在日常生活的繁忙中。正如萨特所说,“人是被抛入存在中的”,但他们常常会通过“恶心”(对存在的排斥)来避免面对自身的真实。这正是“无我”状态中个体的典型表现:用外在的忙碌来填补内心的虚无,以逃避内省的痛苦。

 3. 自我认识的动态性与永恒未完成性

即使到了“是我”的阶段,个体对“自我”的认识依然是动态的、不确定的。这种对“自我”的未完成性可以联系到后现代哲学中关于主体性的讨论。

  • 主体的动态性:后现代哲学家,如德里达和福柯,认为“主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被建构和解构的过程。你的描述中,“是我”的阶段虽然逼近真实的“自我”,但却依然无法完全定型。这种未完成性正是“自我”的本质之一。
  • 语言与自我表达:在“是我”阶段,个体通过语言来讲述自己的自我。但语言本身是有限的、符号化的,它无法完全捕捉内心的复杂性。这种“语言的有限性”使得个体对自我的表达始终带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甚至可能扭曲真实的自我。
  • 永恒的自我审视:正如你提到的,即使个体达到了“是我”的阶段,依然需要不断审视和思考,以保持自我的清晰。这种过程正如现象学家胡塞尔所提到的“悬搁”或“还原”,即对自身经验的持续反思和重新审视。

 4. 自我接纳与存在的勇气

你在最后提到“不再害怕”和“不再恐惧”,这标志着个体对自我的接纳和拥抱。这种状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存在的勇气”,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相呼应。

  • 接纳的过程:在前几个阶段,个体往往会对自己的某些部分产生排斥或否认(如对内心空洞的恐惧)。但到了“是我”的阶段,个体逐渐能够接纳这一切,包括那些曾经被隐藏、拒绝的部分。这种接纳不仅是一种认知上的觉知,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和解。
  • 存在的勇气: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哲学家保罗·蒂利希都提到过“存在的勇气”。这种勇气是一种面对自身真实状态的能力,包括面对内心的空虚、不完美、以及自我的动态变化。这种勇气使得个体不再逃避,而是拥抱自己的存在本身。

总结:自我认识的哲学之旅

从哲学的角度看,你的描述是一种关于“自我”的生成与成长的深刻探讨。它揭示了个体如何通过不同阶段,从混沌走向清晰,从逃避走向直面,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恐惧走向接纳。这不仅是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过程,更是一个存在论意义上的旅程,展现了人类在面对自身存在时的脆弱与坚韧、恐惧与勇气、迷失与觉醒。

拟像与孤独(2025-09-22)

“弗洛伊德的晚年是孤独的。丰川祥子的晚年也是孤独的。”我开玩笑。但毛泽东的晚年的确孤独,他有很多心里话不能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至少天安门阅兵时说不出来。

一个位高权重的“统治者”,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一个社会网络的“中心者”……总之,当一个人作为一项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万众瞩目的“他”——不论是谁,只要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对公对私,皆须考虑言行举止所带来的影响,考虑谁在听他讲话,会不会有人走漏风声,泄露信息,造成他并不想要的结果。从这方面讲,出名的人是不快乐的,因为他们没有肆无忌惮地公开表达的权利乃至权力——我是说,他们隐藏在心底的欲望,至少是迂回地表露出来。只有无名小卒、平头百姓、泛泛之辈,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和可能性——他们的言辞所带来的影响微不足道。

高中时粗略看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惊叹不已,一人竟敢、竟愿把自己的梦,写进书里,并做理性的分析。向他人表露自我,无疑是痛苦的,更何况将自己的梦、内心的欲望,与千千万万的人分享。当下的我,亦不敢说做得到。

现代的年轻人之中,有许多未能实现“自我的意识,觉醒与统一”。他们阅读,观看,聆听文艺作品,寻找自己的碎片,一片片拾起来,试图拼接成完整的自己。得不到,得不到。徒劳无功。他们在作品中看到自己的一部分影子,但终觉属于一部分。越看越多,越拾越多,越多越哭。这些凑不齐完整的自己;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份碎片。结果发现,碎片终归是碎片,只能折射出自己眼中的“部分自我”。试图借助拟像来构建出自我的全貌,这条路行得通吗?

因为啊,碎片之间有些互通,有些冲突,就像数学里的交集,除了交集还有不共同的部分,那是没有折射出来的自我。而经由其它形象来覆盖空缺,又会产生新的空白。填不满,填不满。于是有的人选择通过自己塑造一个拟像——自设、OC——来实现自我构建。但这仍然是不完整的自我。它们反映的是“理想”和“现实”,即我希望我是什么样子,或者我的一部分真实样子。并且不可避免会带有美化,以迎合他人对自我的预期和自我对自我的期许。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是幸运儿,找到这条不算完美的路,骑驴找马。当然,没有完美的路可走。我骗你的。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不会幸福美满,而是充斥荆棘与泥潭。至少,他们有亲密的朋友,可以分享和倾诉心底里不可告人的秘密,以及未曾言说过的欲望。从这一点上,大家比光鲜亮丽的政客、商人、学者幸福多了,他们谨言慎行,有些话也只能说给身边人听;而我们在网上所说所欲发癫也没人追着你骂,追着你打。

通过二次元锚定飘浮着的自己,可以,然不大稳固。走向自我的统一,才能从心所欲。我的激情,也有源于以他者作为镜子,窥见自我的欲望。前提是我明白:他者捏出的泥像,不是我,不是你。“我”是谁,要靠自己。

这么说,喜欢真人偶像还不如喜欢二次元?我现在感觉性格核心经未成年人期发展之后就不太容易变动了。我昨晚想了:人一直有分裂的趋势,即对自我的认识是历史性的,对历史的、当下的自我的认识,是从不完整到相对完整的过程。完全认识自己,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是一个视角下的结论。综合多个视角、多个方面,也是做到尽可能完整;由于人在动态发展,完整的认识只存在于想象中?但认识自我的核心是可以的。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