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Published on 2025-04-30 / 4 Visits
0
0

信息备忘录V17

本期信息

截取时段:25/04/02-08

关键词:组织学,学术循环型组织,群体智能,企业,人才,竞争,高科技,组织文化,管理学,Deepseek,


信息流

【学术循环型组织:DeepSeek 挑战巨头的秘密武器】

(Deepseek,组织学,学术循环型组织,群体智能)https://mp.weixin.qq.com/s/vwWf7HXOFuYAT5b1IrNanw

容易看出,这些公司的共性是塑造了学术循环。这是因为创新不是单点,而是一系列小成果的组合。而只有学术循环才能带来一系列的小成果,进而获得创新。所以我们也会观察到一个现象:在一开始,没有人觉得 DeepSeek、OpenAI、字节跳动牛逼,很多人甚至会认为这些公司 “不太靠谱”,这其实是因为观测到对方的 “推理” 达到了 “共识” 之外,依赖共识就很难判断 “靠谱” 与否。更进一步,其实这是因为没有人清楚学术循环的重要性。更具体的说,学术循环就是要能够用很少的人在一个有限时间内远远的超出人类知识,达到一个未至之境。

实际上,学术循环需要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的特质才能完成,难度不低。其中最重要的点包括几个:

理性思维:要能够让整个组织都获得 Critical Thinking

进入心流:有好的动机,并且投入 100% 时间,承诺、并激发自己,这样才能进入心流

接受人类的缺点:先开始,不要犹豫,错了也没有什么,记下来以后就忘掉它,保持真诚

以终为始:在真正的目标没有明确之前,所有的过程可能都是错的

Critical Thinking 中最重要的是分清事实和观点。我们需要确保所收集的数据和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误导性的或未经证实的信息,以获得足够高的证据等级。一般来说,我会按以下分类:

证据等级:观点 < 共识 < 统计 < 实验 < 双盲实验(A/B-Testing) < 常识

等级更高的证据在同一个问题下应该被优先使用,比如当我们说 “X 比 Y 好”,它只是一个观点,而 “A/B-Testing X 相对 Y 在 Z 场景提升了 5%” 是一个证据。当然,获得高级别的证据有成本

共识并不是好的证据。所有人都说某只股票会涨时,可能它就会显著下跌,好的证据要由足够高的证据等级,比如观察到了 “卫星图像显示大豆产地发生大规模虫灾,预计影响 xxx” -> “卖出大豆期货” 这才是通过事实进行推理

但是,证据等级并不是绝对的。比如 Ilya 说 LLM 预训练已经结束了,他的观点可能大于其他人的共识。但是在大部分场合这个证据等级的偏序是成立的。

集体理性中,要求所有人的发言注重事实和观点是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否掌握完整的 Critical Thinking,分辨事实和观点对于大多数人相对容易。面对一个明显错误的观点的直接反应可以是要求证据:“这个观点的证据是什么?”,面对一个不明术语的直接反应是要求定义:“这个术语的定义是什么?”。如果发现对方欠缺了询证,可以教给对方搜索的技巧;如果发现对方在讨论中使用了带有情绪的观点,就得教对方对事不对人的 SOP。

集体的 Critical Thinking 其实在大部分领域很难获得。因为这往往要求组织里的个体拥有 Critical Thinking,并且拥有真诚、善意、乐观等品质,并且组织还具有恰当的 SOP。其中一个最重要的 SOP 就是 “对事不对人”,它可以很好的鼓励集体理性。

对事不对人能解决一些非常典型的问题,比如个人的 bias。我自认智商还不错,但是我也经常犯错。我必须鼓励所有人指出我的错误,并且在其他人反馈时仔细聆听,快速接受其中正确的部分,并且尝试坚持我认为正确的部分,直到一个决策循环完成。集体的 Critical Thinking 虽然需要多数个人的 Critical Thinking,但是这还不够,只有当每个人互相鼓励发言,并且每个人善意的对待其他人时,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获得集体理性。

每个人大脑中的上下文都完全不同,只要有微妙的上下文区别,对待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会大相径庭

说一句话时,只要有一点上下文差异,我们可能就会认为其他人的观点是荒谬的,但是如果问 “这个上下文是什么?” 并且得知了完整的上下文,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错的。这点很有趣,有时候我们会过度自信,就像语言模型一样。了解自己什么时候应该自信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 大部分人没有这个技能

注意,这里核心是要尽可能引导其他人也进行正确的推理。如果其他人缺乏足够的 Critical Thinking,要纠正一个混乱的逻辑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好还是直接的指出这个问题,并且要求对方以某种形式,比如用一个特定结构的文档(比如 arxiv 或者 RFC)书面的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而不是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对方在书写自己的逻辑时会自然的发现问题,这样我们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集体理性很难获得,但是它是学术循环最重要的一环。

【字节阿里腾讯的 AI 人才竞赛:2330 个研究者背后的共识与分歧】

(企业,人才,竞争,高科技)https://mp.weixin.qq.com/s/3eju-59FuMiP5kGnTw9CIw

【如何打造和延续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管理学)https://mp.weixin.qq.com/s/BSUSQAEyp7tYHBUsSv2qiw

组织文化的本质不可名状,但我们对此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普遍的氛围对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Reverb创建的组织和平台,是建立在对音乐的热爱,并力求为音乐家创造美好客户体验的基础上的。它的员工和客户对音乐和演奏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信念与传统观念。值得一提的是,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88%的千禧一代表示,如果对公司的宗旨或使命感到满意,他们将愿意在公司工作超过 5 年。

组织文化不会凭空产生,一旦建立,它也不会轻易消失。那么,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在文化建立之后,又是什么力量维持并强化了它呢?

你会在没有试弹的情况下买下一把 10000 美元的吉他吗?总部位于芝加哥的Reverb(一个在线乐器交易平台)的客户就愿意这么做。为什么他们会成为 Reverb的回头客,而不去选择像 eBay(易贝)这样的同类平台呢?答案可能就藏在组织文化中 。

组织文化的本质不可名状,但我们对此都有着深刻的体会。普遍的氛围对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Reverb创建的组织和平台,是建立在对音乐的热爱,并力求为音乐家创造美好客户体验的基础上的。它的员工和客户对音乐和演奏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信念与传统观念。值得一提的是,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88%的千禧一代表示,如果对公司的宗旨或使命感到满意,他们将愿意在公司工作超过 5 年。

组织文化不会凭空产生,一旦建立,它也不会轻易消失。那么,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在文化建立之后,又是什么力量维持并强化了它呢?

一个组织的习俗、传统和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历来的做法,以及这些做法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据此推断,组织文化的源头往往可以追溯到其创始人。创始人总是心怀一个理想组织的图景,也往往有机会在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的组织中将其付诸实践。

文化的打造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的。首先,创始人只会雇用那些与他们有着相同想法和感受的员工。其次,他们还会引导员工参与社会化过程,使之形成与组织相协调的思维和感受。最后,创始人还会用实际行动感化员工、博取对方的认同,并让他们将组织的信念、价值观和假设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等到组织获得成功以后,创始人自身的个性也就深深地嵌入组织整体的文化中了。


想法

读书的态度

https://www.sungyinieh.com/archives/ibFWQL2C

组织的创始人与管理者塑造组织文化

一个企业——或者更广泛地说,一个组织或团队——的领导者往往基于自身的愿景与目标,通过正式制度(如成文规定)和非正式制度(如不成文规则)来构建一种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实际上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明确了“哪些行为是值得推崇的”以及“哪些行为是需要避免的”,从而引导成员的行为模式,吸引符合价值观的人才加入,同时排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个体。理论上,这构成了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控制机制。

具体而言,各级管理者作为实际权力的执行者,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某些行为并抑制其他行为,以塑造他们所期望的内部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的初步形成通常由创始人推动,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管理复杂度增加,科层化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导致创始人及其核心管理层直接影响力减弱。此时,远离高层管理的基层员工更多依赖于规范化制度以及同事间互动来感受和延续企业文化。尽管如此,管理者(包括创始人)仍然承担着关键角色:他们不必事无巨细地参与对每种行为性质的裁定与奖惩,但必须为下属树立示范性标杆,清楚传达“我们支持什么”和“我们反对什么”。这意味着,受到认可的行为应获得公开表扬、物质奖励,甚至是升职与提高待遇;而对于不被支持甚至遭到反对的行为,则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批评,必要时予以严肃处理。这些具体操作可能因情境而异,但总体原则始终如一。

进一步来看,这一过程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学或组织学范畴,进入了“权力运用”的领域——而权力本身正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如果让我设计一套针对违反企业文化行为的处置制度,我会以人类心理特征为依据,特别是“人们对损失的感受比收益更为敏感”这一普遍规律,制定如下递进式惩罚方案:第一次违规时,仅限私下约谈并给予批评教育,旨在纠正错误而不至于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第二次违规则升级为公开通报,并削减或取消当期绩效奖金,以此警示他人;第三次违规则彻底取消年终奖及其他绩效奖励,表明问题的严重性;若仍屡教不改,第四次违规将启动劝退程序,果断清除不符合文化价值观的人员。

Minecraft社区给我带来的影响

  1. 扩展人脉。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人,结识一批小伙伴,很多聪明人。这是最主要的收获。

  2. 替代性社会化。通过线上社交弥补线下社交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现实中的负面情绪,并完善整体人格,提升社会互动能力。

  3. 开发学习能力。有点类似拼积木的两类玩法:遵循说明书,或者自由发挥。前者即理解和遵从社会规范并在框架内学习各种事物,后者即在不违背社会底线的前提下探索人生的其它事项。在这两个过程中都必然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4. 管理者视角。从单纯的团体、组织、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发起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身份,伴随而来的是思维的切换,考虑的事项不一样了,理解如何处理涉及组织价值观、规章制度和公共形象的事务,协调组织内部的事务与人员的矛盾。

  5. 深度思考与表达。2018年(如没记错)给服务器当策划并曾任团队主要负责人,而后又在论坛、知乎写作表达想法,长期对问题的思考促使思维由浅入深,并掌握一定的写作能力,习得“公共表达对人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最后开启了写作与人生的共同转型。

  6. 一个相对快乐的童年。

读完《密码朋克》

《密码朋克:自由与互联网的未来》终于看完。拖了很久,各种事情共同作用。不过还是结束了。

我觉得阿桑奇在结尾处提到的两个未来,“最积极的方向”和“消极方向上的一个积极角度”,发人深省。如果大众和有识之士不行动起来,现实很有可能继续朝着后者所呈现的悲惨景象迈进。

其实这本书更像政治宣传手册?没有很明确的、成体系的行动纲领,更多是对话形式的观点分享。

☕以下摘自原文

最积极的方向必将要求对人类文明的自我认知,因为历史是不容毁灭的。这意味着新的极权主义国家在现实中不可能再出现了,因为信息的自由流动,人们能够私下交流,能够进行反对那种趋势的密谋,微型资本也能够逃离那些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地方的控制,得以自由流动。

在这些基础之上,你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政治体系。如果只有一个乌托邦,那这个乌托邦对我来说就是个反乌托邦。我认为乌托邦的理想必须意味着体系和互动模式的多样性。你看一看新文化产品、语言的演变和亚文化的躁动和发展,这些事物都形成了各自的互动机制,而这又是因为互联网而成为可能的,那么我就可以说,是的,这确实打开了可能的积极道路。

但是,在所有那些趋向同质化、普遍化的可能性中,整个人类文明最终会变成只有一个市场,这意味着,对于每一种服务和每一种产品,你都只能拥有常规的市场要素,例如一个市场领导者,一个老二,一个第三位捡漏的选手,然后就是些毫无用处的散兵游勇。我认为这将导致大范围的语言同质化、大范围的文化同质化,以及大规模的标准化,这样才能够让那些快速交易变得更有效率。所以,我认为这种悲观的场景也是非常有可能出现的,而跨国监控和无穷无尽的无人机战争也会落到我们头上。

实际上,我倒想起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偷偷溜进悉尼歌剧院,去看《浮士德》。悉尼歌剧院在晚上看起来非常漂亮,它有壮观的内部装饰,灯光闪耀在水面上,照亮了夜空。然后,我来到外面,听见三位女士正在聊天,她们倚着栏杆,俯瞰着黑色的港湾。有位年长的女士在描述她在工作中遭遇的困难,最后我发现她是为中央情报局服务的一名情报官,她以嘶哑的腔调向她的侄女和另一位女士讲述她之前对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Senate Select Committee for Intelligence)的抱怨。我想:“所以这是真的了。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真的在悉尼歌剧院里晃荡!”然后,我又仔细观察了一番歌剧院的内部,透过正面宏伟的玻璃幕墙,我看到一切都是那么幽静、平和、精致,但在这当中,有一只耗子从水面爬上来,进入了歌剧院内部,这耗子在铺着亚麻布的桌子上蹿来跳去,啃咬剧院里的食物,跳上满是戏票的柜台,享受着这美妙的时刻。而这让我想到,这就是未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场景,一个极其狭隘、同质化的后现代跨国极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具有非凡的复杂性、荒谬性和低俗性,在这种非凡的综合体中,唯有那些聪明的耗子才能自由活动。

这就是消极的方向上的一个积极角度,这种消极的方向通往跨国监控、无人机攻击和跨国精英的新封建主义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组成的,他们从自己的民族国家中超脱出来,脱离他们的民众基础,相互勾结,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多党互动。所有的通信都将受到监控,并被永久记录、永久追踪,从出生到老死,每一个个体的所有互动活动都会在新体制中被永久识别。这就是过去十年来的主要趋势,我们实际上已经处在这种局面之中了。我认为,这种局面只会造成一种非常压抑的氛围。如果所有搜集到的关于世界的信息都能得到公开,就能对权力运动形成制衡,并让作为一个全球文明的我们,能够塑造自己的命运。但是,除非发生剧烈的变动,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大规模监控正在压倒性地作用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而将权力不成比例地转移给那些谋划这种局面的人。尽管我认为这些人也不会享受这种美丽新世界。这种体系也将与无人机军备竞赛结合到一起,并消除我们所知的明确划分的边界,因为这种边界是由于物理断裂带上的竞争而产生的。这将导致一种永久性战争状态,因为获胜的影响力关系网正开始动摇世界,要求世界做出妥协。与此同时,人们将葬身于无可解脱的官僚制强压中。

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在这样的体系中得到自由呢?根本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在任何体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自由,但是,我们作为生物进化而来的这些自由,我们作为文明所习惯了的这些自由,几乎将会被这种体系彻底毁灭。

所以,我认为,只有那些在这个体系的内部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能在未来保住这种我们在二十年前曾享有过的自由,因为监控状态已经把大部分自由都彻底毁灭了,我们根本无法再意识到这种监控的存在。所以,可能只有高技术的反叛精英才是自由的,那些在歌剧院里跑来跑去的聪明耗子。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