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信息
截取时段:25/04/23-29
关键词:劳动者,数字平台,算法,人工智能,教育,大学,制度,大学,教学,本科教育,制度设计,性别障碍,双性人,性别认同
信息流
【送外卖的北大博士揭露:“京东美团之争取决于一个关键变量”】
(劳动者,数字平台,算法,人工智能)https://mp.weixin.qq.com/s/VVXhFHSkX3tpeHrn7y78CQ
互联网平台是否必然与灵活就业相绑定?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保护,是否只能依靠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平台经济是否必然伴随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
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其实早已脱离农村,也难以依靠土地和家庭兜底,如果缺乏社会保障,将在未来形成巨大社会危机。随着讨论深入,访谈视角也从社保扩展到平台的运行本身。平台所利用的算法到底在掌握什么?庄老师特别指出,算法只是中立工具,并不直接具备价值取向,其背后的操控者和应用逻辑才值得注意。平台企业通过数据驱动对外卖骑手、快递员实现“高压控制”,这种行为带来的“算法精准”,往往是建立在骑手额外努力与规则服从之上,他控制的不是效率,而是人的节奏和身体,这是非常不可取的。目前平台对算法的调整和“取中策略”,才是正确的趋势,摆脱对算法的迷信,给予骑手更多自主决策权和尊严。与此同时,平台企业背后的金融资本对“低沉淀成本”的偏好,使劳动关系持续处于不稳定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劳动的不确定性。
人工智能对劳动市场带来的冲击在所难免,但相比于岗位的被替代,我们应当把关注点放在更长远的问题上:制度如何回应这一变化?即劳动者能否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获得实质性保护,才是问题的核心。
【从美国SAIS访学归来的几点感想和建议】
(教育,大学,制度)https://mp.weixin.qq.com/s/LDTcBpKxHLNqcLFvlFhICA
SAIS的授课方式也与我国同类研究院有很大不同。SAIS的研究生教学,非常注重通过对话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依靠学生扎扎实实的阅读与思考。2014年9月至12月我旁听了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名为“中国与印度崛起的比较研究”。上课时以研讨方式(seminar)进行的,由两名教授共同主持,一名是印度问题专家、一名是中国问题专家。两位专家经常会在课堂上唇枪舌战,让我们这些听众大呼过瘾,超级享受。在我上第一堂课时,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份10页纸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目的、要求、考核形式和教学时间表等。在时间表部分,教师列出了每次课的主题和四、五本参考书目或文章,并清楚写明这些文献需要阅读部分的起始页码。要求每个学生阅读后各写出一句话观点 (proposition)并标明出处于课前5小时发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此外,教师还在大纲上列举出每堂课将要讨论的四五个问题。
【听课不如上冲刺班?“大学高中化”背后的错位与争夺】
(大学,教学,本科教育,制度设计)https://mp.weixin.qq.com/s/cpgwawiTkgZnzm9KepIiWg
“教师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却没有很好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大一刚进校时,她也做过笔记。但过了一个学期她发现,认真做笔记的那些课,到最后还不如找往年试题和背诵复习资料,成绩提高得更快。“只要成绩能够上去,我的目的就达成了,即使不听课也心安理得”。
刘西与老师、同学的关系都不错。老师曾向他吐槽,学生质量越来越差,上课不听讲,坐在最后一排,讲课对他们也没有好处。学生又在骂“水课”,“对未来一点用没有,还不如听法考法硕的网课”。但听着两边的骂声,他越发觉得师生实现了一种共存,“大家心照不宣,配合演好这台戏,对双方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与其他同学一样,刘欣怡也开始在课上打游戏。这学期,她有门年轻老师开设的专业课。授课模式是老师花大量时间机械性地念一通PPT,再结合些例子。PPT内容和某本教材一模一样,“自学不用两小时就能看完半本”。这门课她不再去上,只有每两周做一次汇报时出现。像她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刘欣怡想,不用怎么备课,腾出的时间是不是为了科研?她和同学吐槽,学校能不能专门聘请和培养教学的老师,把做科研的单独划出去,“别让他们教课了。”
背后是评价的指挥棒。吴一鸣说,尽管出成果慢,但科研是可累积的。他举了个例子,10年过去写了10篇论文,可以评职称,也可以申请课题。但一个老师上了20节课又怎样?无非只是上了20节课而已。
与其说重科研、轻教学,不如说教学很难用量化指标评价。科研有实到经费、论文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显性指标,但教学不一样。同一个系的同事之间,知道谁对本科人才培养投入的时间多,课讲得相对好,“但拿不出量化的指标”。
教师通过“水课”完成课时工作量,给学生打更好的成绩。而学生则通过“水课”拿到学分和更高的绩点,同时给老师更高的评教分数。这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不再愿意认真上课,老师也会觉得认真教课不如放水,“学生给的评价也高,干吗不把时间用在科研上?”
一位对教学充满热情的老师找到她,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教学是干公家的事儿,科研是干个人的事儿”,第二句话是“干教学,我一个人说了不算。”
“扭转不了文化,哪怕我是管理人员,我也很无力。”夏淑倩说。
不要去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习,而是应该想你还能讲什么东西?
笔记
可以说一篇文章直接暴露高校的最核心的本科教学问题。非常搞笑的是,社会上总是认为学术水平好的,教学水平也一定好。实际上,懂科研的不一定懂教育,懂教育的不一定懂科研,这是两码事。反而可能是中学教师比大学老师更懂教学。
【作为一个双性人是怎样的体验?】
(性别障碍,双性人,性别认同)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27931/answer/102512819
想法
失地空间的边界冲突:一场关于公私角色的抉择
今天旁听了一件有关失地空间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当事方和旁观者都敲响了警钟。
这是一则关于共享空间(准公共领域、公共空间)里“公”与“私”界限模糊时发生的真实事件。以下均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事件的发生地是“失地空间”——一个承载着生活实验、社群共居、文化交流与公共讨论理念的场域和社群。一天,这个空间的主要负责人X,陷入了一场必须做出决断的局部危机。
起因是一位男生Z,作为沙发客短期借宿在此。期间,他与失地空间关联的住宿项目“生活实验室”常住住户Y(女生)逐渐接近,但当他试图将关系进一步发展为情侣时,遭到了明确拒绝。Y随后表现出情绪上的不适,并表示不愿再与Z有任何接触。
问题出在Z并没有止步。他继续尝试联系Y,甚至在未被允许的情况下进入生活实验室,并在她的居住区域留下纸质信息。这一举动令Y的情绪进一步恶化,也引发了关于边界与安全的普遍关切。更令人警惕的是,Z似乎私自复制了门禁卡,有进入他人生活空间的企图。
此时,X面临两难。他既是Y的朋友,感受到她的情绪低落与不安;又是整个失地空间的管理者,必须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居住秩序与成员安全。
Z提出想“好好谈谈”,但他的表达中暗藏模糊的威胁意味,甚至暗示如果无人回应,他将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这让局势变得更加不稳定。而在评估了各方立场之后,X最终决定“驱离”Z,要求他立即离开失地空间。
这一决定可能不完美,过程中也许存在沟通不到位的地方,但从社群安全、住户情绪与公共责任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项必要而正当的选择。
这是一次关于公私身份冲突的现场演绎:一个管理者如何在朋友的脆弱中做出迅速反应,一个共享空间如何面对私人情感失衡带来的公共风险。无论从哪个角度回看,这场事件都提醒我们,在共居的理想之下,边界感、尊重与责任,依然是社群运转的底线——
一、边界感:不是模糊的善意,而是清晰的底线。即便在强调共享、信任与情感链接的社群中,个人边界依然必须被清晰标示与严格尊重。在本事件中,Z未能在对方明确拒绝后停止接触,甚至试图跨越生活空间的物理与心理界限,这暴露了对“边界感”的误解:他可能出于“想好好谈谈”的动机,但方式却演变为对他人空间的侵占。在公共社群中,“关系亲密”不能作为削弱边界的理由。边界不仅指空间,也包括情绪、选择权、拒绝的自由。清晰的边界,不是冷漠,而是人与人之间真正建立信任的前提。
二、尊重:不是出于理解,而是源于承认差异。尊重不等于“我能理解你”,而是即便我不理解你的情绪,我依然不逾越你设下的界线。女生Y在表达“不愿再与Z接触”时,Z并未停止行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将自己的情绪置于他人情绪之上。公共场域中的“尊重”,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克制:在对方表露不适或拒绝后,选择退出而不是说服。在亲密关系、社群交往中,尊重的底线是接受“不”的存在,而非等待“是”的转机。
三、责任:不仅是制度的执行者,更是情绪的托底者。在公共空间中担任管理职责的人,往往面临双重身份:既是朋友,也是维护秩序的负责人。X的“驱离”决策,便是在私人情谊与公共治理之间做出的抉择。责任,不只是制定规则和执行处分。它更意味着在风险出现之前就能感知,在情绪崩溃之前就能托底,在冲突不可控之前就果断介入。真正负责任的管理者,不只是维持表面的平衡,更要在危机中站得出来、扛得起来。
总结一下:
边界感让我们守住自己的位置,
尊重让我们学会停在他人的门外,
责任则是在门快被撞破时,站出来把它撑住。
同时也希望各种“失地空间”能规范地,妥善地处理矛盾纠纷,尤其在涉及情感关系的问题上,不能马虎对付过去。祝愿各家都能做大做强,越办越好。
社交关系的新陈代谢
动态维护社交圈有个好处,通讯录不会乱。但也有个遗憾,你要和以前所认识的人说“拜拜”,而不是“再见”。
https://www.sungyinieh.com/archives/gSGfaY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