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左之我见

1. 群像与时代

网络左翼(简称“网左”),通常是指活跃在互联网上、持有左倾意识形态的年轻群体。在中国,他们的主体集中在35岁以下。这一代人或因现实不公而愤懑,或因对先辈描绘的美好未来心怀憧憬,于是选择在网络上发声、寻找同道,甚至付诸实践。

众人拾柴火焰高。面对原子化的人际关系现状,网左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限制,形成信息交换网络、虚拟社群、行动组织。由此分化出三类典型路径:

一类是自媒体派:写文章、发视频,建立叙事与解释权;

一类是实践派:搞公益、办俱乐部、进厂、进入体制内,直接体验与介入现实;

一类是学术派:做理论辨析与体系建构,为行动提供框架与目标。

2. 旗帜与道路

任何思想潮流若想形成持久社群,必然依赖清晰的旗帜与叙事。对网左而言,旗帜不仅是意识形态的号召力,也是组织凝聚的核心。没有旗帜,就容易松散乃至分崩离析;只有旗帜缺乏实践,又必然空转。

现实中,很多知识分子型KOL擅长画“理论大饼”,但不懂、不擅长做实务,缺乏落地;然而只做实务,无法组织起来有力的团队。有些实践派虽然能组织活动,却缺少理论与战略高度。两者必须结合:既要有人能做思想旗手,懂理论,能做战略研判与决策,指明前进和行动的方向;也要有能拉起队伍、统筹资源、组织活动、协调管理、推动执行的人。

在我看来,理想状态是形成一个“理论—战略—组织—执行”闭环:理论旗帜给出问题框架与价值底线;战略判断明确阶段性任务与优先级;组织设计保证人、财、物与流程不掉链;执行中持续复盘、纠错与升级。思想与组织,缺一不可,任何一端的失衡都会让队伍走不远。

举个例子,未明子是当下著名的网左分子,而他之所以成为标杆之一,在于同时把握了“理论”与“实践”两手:先立旗帜(“主义主义”),再导向行动(实践社群)——先树立“主义主义”及相关左翼话语的理论旗帜,吸引民众,再转化为可团结和可调度的力量,引领到实践之中。他成功地整合了传播与行动,并以个人权威维系网络。

但未明子也存在局限:过度依赖个人,没有建立可持续的接班与传承体系。他既像父亲,又似斯大林——一方面组织起有效的信息传播与实践网络,另一方面又以集权的方式压制了成员的主体性。结果是,一旦他被移除,网络中无人能承担其角色;接班人也未能培养起来。

网左不仅需要旗帜手和实践家,还需要“赛博史官”“集体智库”:系统整理路径、事件与经验,形成政治实践的“非正式年鉴”。它不仅要记录不同路线的理论、代表人物、关键事件、主要实践与成败转折,更要将口耳相传的经验转化为可验证的材料,让后来者能够减少试错成本,在前人肩膀上继续批判、超越或另辟蹊径。

《实践路径手册》可以包括以下要点:

  1. 路线概览:理论脉络、核心主张、分歧点;
  2. 代表人物与组织:角色、强项、关键产出;
  3. 时间线:重要节点、关键决策、成败转折;
  4. 主要实践:做了什么、如何推进、资源结构;
  5. 结果评估:影响范围、外溢效应、可复制性;
  6. 争议与反思:外部批评、内部意见、合规风险;
  7. 复盘要点:哪些做法值得保留,哪些应当摒弃。

这样的集体战略大脑,比单个KOL的智慧和权谋更具生命力。

3. 实践与再生产

进一步的问题是:网左能否在现实条件下建立起可持续的再生产机制,维持自身的存在,吸引和留住更多有志之士?再生产不仅关乎资金与场地等物质条件,更包括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教育与训练。如果连最基本的再生产都无法实现,组织便只能依赖少数个体的热情,最终昙花一现。这是需要深思的。马前卒、未明子可以做到,那我们可以做一些另类的、比较低程度、小规模的实践。

在实践层面,网左可以从小规模尝试起。可以开公司,租线下场地。或借皮包公司,开展线上活动。为社群成员提供线下据点和实习证明。在真实生产与生活中锤炼组织、沟通、分工与劳动常识,减少脱离现实的空谈。

我们做事要考虑最小可行办法(最少必要行动),走最短路径,再考虑细化链条环节或拓展链条长度;或连接其它外部链条,形成合作关系。从小做起,逐渐扩展完善。同时,体系建设应是“激活式”的:未雨绸缪固然重要,但若一开始就试图设计并铺开完整架构,往往流于空壳,大家既不懂,也无法执行落地。通过渐进式行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知识与技能,培养人才,才能为未来的扩张奠定基础。

网左还需建立“内部再教育体系”,涵盖品德、性格、经验、知识、技能。先锋人物必须以身作则,才能对大众有号召力,避免因私德瑕疵被击垮。产出应当面向和服务现实,帮助成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而非纯粹的理论堆砌。要在再教育、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学习新事物和超越自己。据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再教育系统,使得网络在网络核心节点异常时仍能够正常、高效、有目的、朝正确方向地运转。

还要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主要总结失败经验。成功常常偶然,需要提早布局,抓住时机,敢于且准确行动。没有准备,即使出现窗口期,也无法研判和做出反应,错失良机;而失败是经常的,善于从失败中学习,逆练失败经验——建立失败案例档案,剖析其中的错判与误区,形成组织的集体记忆;避免一次次重蹈覆辙,把失败转化为下一次的预备教材。这就需要领导人和网络中各节点,都具备一定素养和能力,才能使全链条具备快速收集信息,识别筛选情报和指标,给出基本情况和进一步研判,讨论决策形成决议和行动方案,最后经由网络付诸实践。

当领导人离开,网络也要能继续运转。这才是真正的“可复制”、“可传承”的左翼社群。

4. 结语

网左的未来,或取决于能否做到四点:

  1. 旗帜清晰:提供面向当下及未来的、稳定的叙事和解释框架。至少普罗大众能听懂,而不是自说自话,颅内高潮。
  2. 终身学习:积极主动学习适应当下和面向未来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如今社会的运转逻辑。而非排斥“资本主义反动学术权威”。
  3. 实践落地:从最小行动开始,逐步形成组织与能力积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走错路,就怕放弃挣扎了。
  4. 再生产可持续:把经验、教育、技能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与网络,持续推进左翼群体的新陈代谢。

共同的底线是:历史不能陷入循环。每一次失败,都应成为下一次超越的基石。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