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变化的转折点

我一直以来没怎么提及我的思想史。高中的时候我遭遇了存在意义危机,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既然死亡是生存的必然结局,那么生的过程置于终结的高墙面前,便显得毫无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过程。

彼时的我顿时陷入了存在意义的虚无主义,觉得既然如此,过好自己的生活即可。现在好多人应该持相似立场,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对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公共生活漠不关心。

后来我转向了。我的转向是走到了道路尽头后的折返。

虽然生命必然消亡,人也无法逃脱,那么对死亡的忧虑,本身也就显得无意义了。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仍然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唯一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欲望与情感都是唯一真切的存在,那么,或平平淡淡过完一生,或全力以赴追逐和创造未来,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向便在存在意义上展现一致的最终结果和可接受性——在死亡前拥有怎样的人生,也就因人而异了。

我选择了尝试追逐那遥远的光。即使选择了前者,我也骗不了自己的内心,那是不甘沉寂的欲望。

可复制推广的社会经验与道理

  1. 直面虚无,才能超越虚无。经历过意义危机并不丢人,只有敢于正视并思考“终极问题”,才可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2. 有限生命中自我选择才最重要。无论选择平淡还是追逐理想,重要的是内心真实、主动选择,不必受制于“意义终结”。
  3. 警惕消极利己,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虚无主义和狭隘个人主义往往导致社会冷漠,作者提醒当代青年要有更大的关怀和行动。
  4. 人生“意义”不是外在给定,而是自己去追寻、去创造。哪怕明知终点,仍然可以点燃自己的追求,“不甘沉寂”本身就是对意义的最好回应。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