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未完待续——如果我还记得。

5月19日,是我们拍毕业照的一天,是收获颇丰的一天,也是广州阴晴不定的一天。

上午时分,老爸开着他的轿车,载着我早早赶到学校。

早上八点多,同学们集中在指定地点,等候合影。一些人穿白衬衫,一些人穿学士服,还有些人穿他们美丽或帅气的服装。女生中有的身穿西洋裙装,有的身着华服,有的穿较为商务的裙服,想在这一宝贵的人生节点留下与众不同的回忆。我不是张扬的人,也并不热衷于打扮自己,只穿着白衬衣和统一派发的学士服,不犯错,也不出彩。

预定的拍摄计划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打断了。摄影团队拿着扩音喇叭,卖力地召集和指挥着各个班级站上合影台架。学生们随着指令,缓缓走向高台,以班为单位站齐。这过程花了不少时间。人群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我还设想着,大家应该会十分珍视仅此一次的毕业合影,尽可能回来合影,结果好多人缺席。以我班为例,全班人数接近50位,实到不足40人——当时我挺惊讶的。我住家,离校近,方便回来,哪些没回校的同学大抵是实习去了,或各种原因身在外地。人生各有方向,也好。随波逐流不会出大错,却必然难出“杰作”。

集体合影结束得快。相机接连拍了几张照片,合成一张全景照。然后是班级合影,大家按“学士服——学士服抛帽——白衬衣——白衬衣自由Pose”的流程拍摄。集体照环节之后是自由拍摄环节,同学们与亲朋好友共同合影留念。

自由拍摄环节是个耐人寻味的观察场合。在这一阶段,你可以看到大学四年中,谁与谁关系密切,谁的社交圈联结广泛。有的人拍了一两个小时连轴转,有的人只有几个同学主动来合影。恰巧我是后者。这也是社交策略上的分野,一方面是广泛而较浅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则是有限而深入的关系网络——取决于个体的自主选择。

上午和同学们合影后,下午接待了几位受我之邀、远道而来的网上认识的朋友。有认识好几年的伙伴,也有近期认识的新朋友。可惜阵雨频频,没法和大家在室外共同合影。

社交圈的“中介节点”

社会网络分析(SNA)中,中介节点——一定程度上,可以形象理解为“社交跳板”——是指处于两个或多个社交群体(或子网络)之间的节点,这些节点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把不同圈子连接起来。 在实际生活中,作为中介节点的人往往是“圈子广”、“人脉多”类型的人,能把不认识的人介绍认识,或让不同群体间的信息流通。

我偶尔通过与其它社交圈相联系的朋友,接触到新的圈子,认识新的人。这次毕业合影活动就经由某位朋友的朋友之引荐,进入到一个以哲学话题为主的、拥有门槛的熟人团体。而其内有以第一排名考研进入名校的人、硕士研究复杂科学的人,这些是我未曾接触到的,日后也很可能接触不到的。

实际上,社会上公开的资源,包括各种信息、知识、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很多资源潜藏在熟人网络之中,很少或从不对外分享,只在熟人、经熟人介绍的朋友之间流动。常见于政界、商界、政商交界地带。其实自诩高洁的学界也是如此,没有人脉就接触不到大佬。

大学生的“五条道路”

每一位大学生,不论他是专科还是本科,都要面临“四条道路”的抉择:考研、留学、考公、就业、创业。对于专科生,他们会多一条“专升本”的路,但最终仍会回到这四条道路上。这是无法回避的。

考研

“你想不想考研”、“你有没有考虑过考研”,是我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坦率地说,我暂且没有相应打算。提出这类问题的人大多预设了一种前提,即“考研是有利的”,但并未考虑到考研的投入产出比问题——似乎所有考研的人都能如愿,但放眼全国,近5年录取率曾超过30%吗?如果落榜了,那损失的时间又如何弥补,出路又该走向何方?我身边就有朋友因考研未成而转向就业,发现自己因备考而缺乏实习经历,在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谁会给考研失败的人兜底呢?

见识过我求知兴趣(我称之为“博学兴趣”)的朋友,大多建议我去考研。他们说:“你问什么不去考研?你很合适呀。”我十分感谢他们的赏识,却从未感到有考研的必要性。这个态度未来或有改观。进一步讲,本科考研,要么当个硕士生,要么“直博”。

硕士分学术型硕士(学硕)和专业型硕士(专硕)。学硕侧重研究问题,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以培养从事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专硕侧重解决问题,以职业培养为导向,实践与学术并重,以培养工程师、医师、设计师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我若考研,选学硕还是专硕?以外人的眼光来看,我热爱学习新知和研究问题,适合当学硕,然而此路的尽头仍是那“四条路”:要么继续读博,要么考公“为人民服务”,要么去就业,要么自主创业。而专硕的目标更加明确,就是为了去就业或创业。要我选,当然倾向读学硕,沉静下来钻研问题。可我们的社会需要那么多搞学问的、务虚的人吗?缺的恐怕不是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是改造世界的力量。

走“直博”这扇窄门,有很大难度。稍有不慎,便是前功尽弃。没有浓厚的学术兴趣、相当的热忱和成绩,直博无异于浪费时间。有人会说,不尝试就不会成功,尝试了还有成功的机会。道理我懂,但基于目前的能力,并无丝毫把握实现直博。

归根结底,我并没有发自内心感受到考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感。社会热议“学历贬值”、大学生就业难,很多人就是为了有个硕士、博士的名头,出来好考公,好找工作。但是,这种出于功利目的的行动,真能为读研时的自己带来内在的快乐吗?被驱使着,为了能找份好工作,而并无对做学术的兴趣和热爱,人会感到煎熬的。因为你必须出论文,出成果,才能顺利毕业。我发现自己更享受自由讨论、自由研究下的创造性活动的那种快乐和充实,得到的结果是我自己做到的、彰显我的能力与自我价值的产物,那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主体性的自我,没有被异化的自我。

社会上多点大学生参与各种工作,各种意义上都是好事。这意味着社会整体的劳动力素质得到提升,不再是完全不识字、不会写字的人在从事生产劳动,哪怕是电子厂流水线生产。现在有个奇怪的趋势,许多大学生也不怎么懂操作计算机了,只会用来玩游戏或看视频,有的连电脑也不懂,只会用手机,甚至连手机也不太懂。我觉得本科生不必焦虑所谓“学历贬值”,因为这是历史大潮。个体的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本科大学生放在全国层面仍然是稀罕的,但在一线城市却不尽然了。

留学

留学,顾名思义,去海外高校深造,这是一种类似考研的道路,但难度完全因人而异。有的人家庭经济实力支持,拿个二三十万出来让孩子出国(境)攻读硕博学位,顺便见见世面,开阔视野,这是完全可以考虑的。而且我认为远胜于留在国内“内卷”:就为了可怜的研究生、公务员的坑位,然后出来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未免太局限了。

家里经济条件较差的,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申请公派留学(国家留基委CSC的项目)或者目标院校的奖学金,弥补资金方面的不足。校级交换项目也算是某种留学,但和真正的留学还是有较大差别,第一大差异是学习时长的不同,交换常常是一年制的;第二大差异是学习内容上的不同,本科交换依然是修读本科课程,而留学申研上的是研究生课程。也会有人选择海外再读个本科学位,可毕竟是少数。

通往留学的道路上,最关键的是主观能动性和实现能动性的能力。你得了解到有哪些学校开设了国际留学项目,而哪些学校以自身条件能够得着、哪些项目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想申请哪个项目。其次才是花时间达成申请的必需条件。有些人还需要考虑公派或者奖学金的问题,这又要求学生有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海外留学很多时候就是信息差的问题,有的人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申研并上岸,而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项目的存在。在这一层面来说,留学可比考研难多了,这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挑战,更多是人的综合素养的差别。

还有的人考研失败或不愿接受调剂,就及时转到留学赛道上并且成功了。这类人很精明,把握机会,及时止损,不死磕在已经黯然失色的国内考研路。专注于国内考研的学生很少有做后手准备的意识,而机会往往被有心人把握住。

考公

考公,“为人民服务”,是许多大学生所热衷的另一条道路。“考公热”本质上是对风险的抵触和抗拒,对“稳定收入”的追逐,仅有极少数人是真想“为人民服务”——而这选择还隐含着“为现政权服务”的逻辑。

大家埋头苦考,并不怎么过问我“你想不想考公”。我没考虑过考公,它不在候选项之中。大家大概认为“考公”只不过略微好过“就业”,但逊于“考研”罢了;相较之下,“考研”才是值得说道的,毕竟“XX硕士”、“XX博士”在社会上听起来,怎么也好过“XX科员”、“XX调研员”。中国社会对于学历的重视是延续了古代儒家传统的、带有一种神魅化的尊崇,而往往又“学而优则仕”,大学生的身份天然又与“当官”联系起来。一看到某位硕士生、博士生,民众或多或少期望这些高学历人才去做公务员的,而近年来的社会又频频报道硕、博士考公下基层当村官了——似乎大家都主动拥抱新时代“铁饭碗”。然而,考公的竞争又不亚于考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非虚言。然而,考公上岸之后,基本无需顾虑科研中的“非升即走”和私企中的“末尾淘汰”,做到65岁退休就是很多考公人的人生目标。

公务员不全是闲职。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纸、看电脑闲聊吹水的岗位难免存在,但你能保证轮得到自己吗?有些学生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考公,结果到岗发现“工作多、责任重、待遇不高”,或者被调剂、外派到艰苦地区工作的也不少。从这一角度出发,抱着“摸鱼”心态考公并出来工作,他们在公务员体系内的仕途也不会超过厅局级职务——做到退休还留在基层的人并非少数。在绩效考核上,公务员晋升的竞争烈度对比阿里、腾讯这类大型私企,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实的政治可比办公室政治严肃且困难多了,基层的社会矛盾可比私企工作复杂多了。

就业

就业,直白说,就是给人打工。绝大部分人的出路即是就业了,每年都有百万人以上的大学生涌入社会找工作。

打工基本上月薪一万以内,做到退休也挣不到几个钱。月入一万以上,可能是销售业务岗,吃提成;可能做到企业管理岗,升职加薪;可能是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岗位,吃技能、知识饭。刻板印象中,金融投资岗很挣钱,按近年来社会上曝光的事件来看,想做到月入上万的岗位并非易事,因为已经有人占好坑位了。以外贸相关业务来说,外派出国亚非拉地区驻点也可以月入上万,但大部分人是不愿去的:断开与国内社交圈的联系,以当地的发展水平,拿到手的工资也没好好享受的机会,类似于把你调去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长期工作。

有人喜欢留在家乡工作,但三四线城市不一定有薪资水平符合预期的工作。有人希望在一线城市拼搏,趁年轻多试错,结果留不下来,不情愿地回乡。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里都不踏实,某些情况下,没有稳定工作和“不安全”是等价的,意味着随时关注现金流能否支撑活过这个月。

应届毕业生最重要的和意向单位确定工作内容、薪资待遇、上下班时间以及休假安排。这需要以白纸黑字的劳动合同形式确认。

创业

创业,创立一番事业。很多人一提到“创业”,第一反应就是开个餐饮店、做个小网店、摆地摊、拍短视频或搞自媒体之类的事情,认为这就是创业的全部。但实际上,这些顶多算是“个体经营”或者“微创业”,与真正的创业相去甚远。创业远比这些要复杂得多。

创业的本质是把人组织起来解决社会问题。比如支付宝解决了银行业难以观测和评价的个人信用问题,饿了么和美团解决了时空分布不同步的、分布式的劳动力资源的组织调度和“商家—派送员—消费者”的委托代理问题,比如高德等地图软件解决了端到端的高精度导航和路线规划问题……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