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小资空间”

昨晚旁听706青年空间的线上工作汇报会,有所感触:与青年群体严重脱节。

首先,本篇语境下,“青年”的年龄区间是18-30岁。

一、会上发言

会议上我打字提了三个意见,但并未得到我认为合理或切实可行的答复:

  1. 706要出指导手册来帮助想做活动的人去策划和落地,指望社群自动冒出来内容生产者和生产者主动为706做事,不太现实。

X先生回复:关于问题一,个人经验的举例分享,在大理社区的实践是一个在地的数字游民社区。当时我们也没想出好的形式,感觉有一点经验,比如搞小活动时可以准备零食,可以帮助做海报等等,以及在地的运营工作人员可以多关注支持当地伙伴发起活动。比如当时我们民宿的一个小伙伴喜欢徒步,然后并没有搞活动的经验,然后我们社群运营成员就主动找到它,提意见说是搞个徒步活动,收个随喜钱。然后那个小伙伴后来就试了试,一开始我们运营人员也去参加支持,后来就慢慢发展成每周的活动的了。

  1. 706搞创作者社区的关键是,创作者能从706得到什么?因为很多情况都讲投入产出比,算计式的社会关系。要吸引和激励创作者的出现和驻留,也是需要offering的。

X先生回复:关于问题二,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发起者本人来说,并不是为了社区,主要还是自己想搞。但是从社区的需求出发,我们是希望有多的活动活跃社区嘛。然后我们的社区中的在使用一套社区积分平台,这个社区积分可以兑换很多社区服务和社区外的商业产品。然后我们就用这个积分作为发起活动的人的激励。比如如果你搞活动,超出三个人参与,社区额外发你一个积分。同时这个积分也成为大家相互支持,参加活动的媒介。我们那个社区,包括发有关社区的活动,也是发一篇,也是给一个积分。这样就形成一种自组织,就如果社区中有人有什么需求,可以在小程序上发出来,然后悬赏积分。然后大家自行解决。可能一定程度上回应问题三。

我则回复:有积分,别人就愿意接受吗?我在想为什么不用钱。

  1. 706应该向青年群体提供更多帮助简化流程推动快速地解决问题的生活工具包——提供某种脑力性的公共产品,针对青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产品和服务,扩大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X先生回复:关于第三个问题,我还想补充一下。就是这种公共产品的期待。我自己目前在开发一个公益开源的,也是希望能帮助706的工具包,是聚焦社区自治的。希望能提升在地社区一起生活的大家的自治的素养。或许算?我们那个社区是不想用钱,反资本主义和经济理性。

我则回复:反资本主义我能理解,但是本身身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用爱发电终抵不住生活需要,青年群体也要吃喝拉撒睡,比如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如何租房?

二、会后感想

虽称为“青年空间”,但关注的是“文化上的青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现实中的青年”。他们好像在幻想一种“青年”,在和设想中的“青年”对话;团队成员里又有多少真正的青年人?

我没看到管理层对于青年群体普遍关切的社会议题的关注与行动,比如:“社会有哪些工作机会”、“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求职”、“如何办理五险一金”、“如何跳槽”、“如何应对失业”、“如何与人签合同”、“如何打官司”、“如何看待爱情”、“如何面对婚姻”、“如何生活自理”、“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

706需要青年人,意味着必须为青年提供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他们的关注和回报。但并未这么做。706似乎认为只需搭好平台,青年人便主动来了。青年人说,我们不是傻子,跟你走,有什么好处呢?你们能和市面上其它企业、平台、组织提供哪些不一样的、我所需要的东西?

那么,706在提供什么呢?更多是面向“文艺青年”的活动,服务于追求文化上、思想上的交流与享受的青年人。这方面参见广州失地空间和706广州的历史活动记录,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只是庞大的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那些专科、高中、中职等学历出来的青年人,他们又不算是青年人了吗?他们的需求——不论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知识上的、日常生活上的——就不是青年人的需要了吗?

706不解决这一问题,也即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最终只能沦为小资青年聚集地,对现实社会影响力微乎其微。你连自己要组织动员的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没搞明白,还希望大家支持你拥护你,太诡异了。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