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说明
P1:2024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分布
P2:2024、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分布对比
P3: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加权排名
P4: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加权平均分
P5: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加权平均分降序排名
前言
事先声明,我知道QS会有掺水,但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这个。这次是和朋友聊天后去查数据做分析,用AI总结主要内容。另外还提供了朋友的观点,方便读者进行对比。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正文
从QS世界大学排名可以看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全球竞争态势。从中美两强的对峙,到“小国高效”的成功范例,再到全球大学语言体系对接与资源分布的多重影响,一个日趋多极化、高密度化的全球大学地图正在展开。
一、香港与新加坡:文化圈与语言优势的双轮驱动
香港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有许多共通之处。两者均处于中华文化圈,又分别继承了英联邦教育体系,在官方语言上实现中英并重,成为跨文化交汇中的学术高地。
这种文化混合体制带来了天然优势:既继承了重视教育的儒家传统,又通过英语这一“学术通用语言”顺利嵌入全球知识网络,便于吸纳欧美的教育资源与研究成果。此外,这两个城市经济体在土地、资源、人口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堪称“小而强”的范例。
香港背靠中国,面向世界,是难得的中外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地。香港和新加坡的成绩指向一个事实:亚洲人在学术教育这方面不比欧美白人差。
大陆在思想表达、人员迁徙、信息流动仍具有一定限制的前提下,我看好香港。澳门社会规模较小,国际影响力弱,比不过香港;台湾则懂的都懂。长期以来,香港都是“中国—世界”的垄断性交流窗口和平台,不知未来是否会失去这一结构性地位。
二、中美教育体系对比:不同路径上的同台竞技
中美是当今高等教育体系的两大巨头,但其路径截然不同:
- 中国以自主培养为主,外来引进为辅,依赖国家战略性投入、政策引导和资源集中,打造“985”“双一流”体系,快速提升头部大学国际影响力。
- 美国则依托其长期形成的多元开放教育生态,在自主与引进并重的机制下,通过绿卡、移民、访问学者制度,持续吸纳全球人才,形成了独具优势的“教育大熔炉”。
学术与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教育系统越能开放共享、整合资源,越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中国在近年来不断裁撤无用、冗余学科专业,重新配置教育资源,这也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必经之路。
三、全球梯队化:权重、效率与文化资本
基于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进行赋权分析后,可以观察到以下结构性趋势:
- 第一梯队:中、美以数量与质量并重的优势,稳居全球顶层。
- 第二梯队:英、德、法、日、韩、澳、新等国家与地区拥有稳定的高校输出力,教育体系高度成熟。
- 第三梯队及潜力区域:如印度、马来西亚、阿根廷、墨西哥等,部分高校开始进入全球视野,正在形成突破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新加坡、瑞士等“小区域”国家或地区,凭借高密度、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配置,在全球高教版图中发挥着“以小搏大”的关键作用。而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上承接了欧洲大陆和英联邦外流学术教育资源?
四、语言与全球竞争力:英语的通用语霸权
全球排名前列的大学,几乎无一例外采用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这不仅为吸引国际生打通了语言关口,也使其研究成果更易进入全球传播网络。
例如,印度的IIT系统(孟买、德里等校)与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研究所,虽然身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国家,但因长期使用英语教学、鼓励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大学设分校等战略措施,仍在QS排名中稳定占据一席之地。(全球主要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简介(九)https://hr.edu.cn/xueshu/202201/t20220127_2206156.shtml)
但相较而言,中国大学虽然不断攀升,在语言适配与全球传播效率上仍面临挑战。大部分课程仍以中文授课,英语多为辅助工具,这在全球学术传播中形成一定制约。
五、趋势总结:多极化、集约化与新崛起力量
2025年高教排名的几点趋势观察:
- 美国依旧霸榜,数量与顶尖兼顾;
- 英国高校密度靠前,质量优势显著;
- 中国高校头部坚挺,北大、清华稳居Top 20,双一流高校崛起显著;
- 新加坡优势持续巩固,国大与南洋理工双双进入前15;
- 欧洲大陆高校回暖,法国、瑞士、北欧表现亮眼;
- 亚洲新兴力量涌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等持续突破;
- 拉美国家尝试突围,如阿根廷、智利、墨西哥高校开始进入Top 100。
此外,通过线性反比赋权(“得分 = 101 – 排名”)方式衡量各国高校表现后,中国大陆在整体均分上甚至略超美国,这说明集中资源打造头部高校的战略正在发挥系统性成效。
六、结语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投射。全球高教体系的变动,实际上是文化软实力、语言权力、资源配置与国家战略的交汇场。谁能更好地整合语言优势、集中资源、形成对外传播与人才吸引机制,谁就能在这个全球知识网络中占据高地。
未来是否会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汉语学术教育资源网络?我想,会的。而且进展会随美国霸权的进一步衰落和埋葬而加快。
七、朋友的观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球定位正发生深刻变化。以清华、北大、港大、国防科技大学、C9、港三及一批军工类高校为代表的国内高校,正在国际学术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挑战甚至超越以HYPSM(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MIT)为代表的美国顶尖高校体系。
这一对标趋势已初见雏形:
- 清华大学 对标 MIT,技术创新与工程教育为核心;
- 北京大学 对标 普林斯顿,重在人文学科与理论研究的深厚积累;
- 香港大学 对标 哈佛大学,在国际化、通识教育与精英培养方面具备强大潜力;
- 国防科技大学 被认为是未来对标 加州理工学院 的重要力量;
- “211”工程高校 可类比为 美国T100高校;
- “双非”高校 亦可视为对标 美本大多数本科项目。
这种“对标”不仅仅意味着类比,更是潜在的替代与超越意图。在当前中美博弈格局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校的“学历升值”将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持续推进。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正在从论文数量、期刊话语权,逐步转向全球顶尖学者与生源的流动方向。
虽然现阶段来看,这一设想仍显激进,甚至近乎“天方夜谭”。实事求是地讲,目前全国加上港澳地区,也只有港大本科层面在国际影响力上初步具备与藤校本科对标的实力。
中国高校若想真正实现“万国来华”的国际化愿景,或许并不需要指望西方国家的全面合作。只需吸引Chinese学者(包括海归、港澳台及全球华人)大规模回流,便足以推动一轮学术生态的结构性转型。
个体层面上,有些人可能更适应国内的大城市生活,不太习惯在牛津、剑桥、普林斯顿这样的小镇型校园生活。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建设适合自身文化背景与发展逻辑的科研环境。即使为了学术体验前往美国,也不过是一种将就和试探。
在全球范围内,美英澳等国高校在QS等排名体系中依旧占据优势,但其中虚高现象亦不少。例如,墨尔本大学虽然QS排名接近世界前10,其本科教学水平在中国“985”高校之上,但整体而言仍偏向“养老型”的学术氛围。而英国的G5名校,更多是一种市场营销话术,真实科研实力和生源质量则未必胜于清北。除牛津、剑桥和UCL外,其余高校与211或一本水平相当。
欧洲大陆高校整体影响力相对趋弱。ETH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是少数例外,法国、德国虽有传统学术声望,但科研教育重心早已在二战后外移。德国普朗克研究所尚有声誉,可以认为与中国科学院级别相当;巴黎在学术资源与治安环境等方面则缺乏优势。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与美国高度相似的法律制度与文化氛围,使得澳洲更适合日常生活与养老式教育。美国则是卷王精英的聚集地,如硅谷、纽约等区域,仍是全球顶尖科研与创新人才的终极战场。
总结而言,未来全球高教格局的再平衡,将不仅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学术文化自信的重建。只要中国高校能持续吸引Chinese学者归国、打造多元化且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中国高校的全球话语权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上升。
P1:2024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分布
P2:2024、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分布对比
P3: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加权排名
P4: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加权平均分
P5:2025年 QS Top100 国家/地区加权平均分降序排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