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香港有感

听闻香港书展开展,本无意去看——一是没去过,害怕,怕某个环节掉链子,人对陌生的存在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二是香港消费贵,不知走一趟要花多少钱,近期现金流紧张。

朋友问我去否,坦言近期没钱,他倒爽快,直接转账资助;恰好他又有香港出行、生活经验,带我去。拿人手软,吃人嘴短,便趁此机会走一趟,锻炼自己,开阔眼界,顺带开汇丰信用卡(VISA / Mastercard)。

结果证明,第一点担忧有点多余,第二点则符合现实情况:港铁、主要景点、连锁便利店对支付宝、微信、银联的支付相当完善了,但香港物价远高于大陆。

那么,往返香港需要携带什么呢?一是身份证,以备内地交通、海关和香港警察查验;二是含有效签注的、有效期内的港澳通行证,用于口岸过关。

港澳通行证我办过,但签注过期了,要重签。广州的政务服务中心可同时办理通行证和签注。而配备自主签注机的地点和派出所则可以自助签注,带通行证和手机(扫码缴费)即可办理。

广州赴港,一坐轮船,二坐高铁(广州南—香港西九龙),三坐大巴。我选择坐永东巴士,只因家旁恰好有站点,非常方便。本次路线走广州—深圳湾口岸—香港尖沙咀(中港城)。永东巴士是绿色的,有内地、香港两幅车牌,驾驶位在右侧。坐车抵达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在一侧同时过两地海关检查,省去到港再检的程序。

其实,这次去香港其实也没真正地购物,饮食,游览——没有到街边、景点去实地探访,顶多是把“到香港走一圈然后正常回家”的流程跑通,为后续赴港打下基础。

一是港铁对内地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银联卡)的支持已经很完善,大陆客十分方便。港巴、TAXI如何无从得知。大陆客用支付宝、微信扫码即可出入站,账户内人民币自动换汇港币实时结算。

二是港铁对导览标识做得不错,能够清晰辨别行动、流程和方向。单论车厢内条件,港铁部分线路好过广州3号线,类似于7号线,但逊于18号线。考虑到香港的土地、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港铁规模和水平匹配当地需求即可了。

而谈及站台条件:部分地下段,站台(月台)与列车之间的屏蔽围栏、门不是全封闭式的,这点存在明显的安全风险,别有用心的人可以翻墙跃下轨道,卧轨自杀或者故意扰乱交通秩序;部分地上段(如罗湖/落马洲方向),站台的顶篷并不能有效遮雨,站台与列车之间的空隙会淋雨,非常离谱。

风土人情方面,由于行程路线是“尖沙咀中港城—大剧院(柯士甸地铁站)—会展(地铁站)—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会展地铁站—落马洲口岸”,目视和实际接触到的,包括海关人员、地铁工作人员、港警,会展志愿者、引导员、餐食引导员,并没有接触到日常生活中大量接触的一线商业从业人员,其实无法评估整体好坏——毕竟上述这批人已经相当于香港门面,摆出来“最好的形象”来接待本地、外来游客,只知上限而不知下限。整个过程,或因我说粤语,没有遇到任何沟通或礼仪上的问题。

消费物价方面,由于会展区域内的餐饮服务商天然带有垄断性和高成本,而我没有外出,故吃喝皆为贵物,无法感知香港本地的正常消费水准。不过香港会展中心的海景确实好看,广交会都没有这种感觉。

逛下来,比较令我吃惊的事情,是三个小孩互相说英文,我还以为是非港人的孩子,比如新加坡人。结果家长一开口,说的粤语,随后有孩子也说了粤语,我才发觉:哦!这特么是香港人啊?在此之前我还看到三个高中生或大学生模样的亚洲面孔在互相说英文,我认为是非港人;看到这个香港家庭后,我又怀疑他们是港人。

想起来,港铁里好像啥都有英文标识,除了广告没有。这可能是与国内的突出区别。后面思考,这符合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国际定位,便利境外游客来港出行。

延伸来讲,港府似乎很注重“说明”,把很多东西都做成简洁易懂的文本、图示或电子手册,供人阅读。我逛展的时候收到了卫生署工作人员“硬塞”给我的健康宣传手册,包括洗手、登革热、卫生饮食的内容,既有纸质版,也可以扫码阅览电子手册和视频。

货币方面还有很特殊的一点,港币居然有2元、5元、10元的硬币。18元找赎,给我4枚硬币,分别是1元、2元、5元、10元。

总之,长期逗留香港,要么在这工作或学习,要么有钱旅游。

(未完待续)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