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权与实权与权力

目录

  1. 学术+实践:哪些事权是实权?
  2. 线上社群的事权与实权
  3. 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实际权力
  4. 线上社群基于网络结构的隐形实权
  5. 预防破坏,抵御操纵
  6. 如何获得权力?
  7. 怎样失去权力?
  8. 非暴力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本形式

Q1【学术+实践:哪些事权是实权?】

我们从学术和现实实践的双重层面来讨论一下:哪些事权是实权?

政策的制定权、决定权,财务的审计签字权,人事的任免权、升降权、绩效及错误的认定权,人财物等资源的调用审批权,信息获取和流动的垄断权、专营权,违纪违规和审查的自由裁量权、证据确认权、审判权,向位高权重者进言和对重大事项发表具备影响力意见的进谏权和话事权。

A1:

你的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权力的实际控制”与“形式上的权力”之辨,属于组织管理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学、经济学等多领域的核心议题。我们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梳理并分析哪些“事权”可以视为“实权”(即真正决定和影响组织、集体或社会运行的权力),以及它们的本质特征和现实运作机制。

一、学术理论视角

  1. 实权的定义

实权(substantive power/real power),指的是在组织或社会结构中能够实际支配关键资源、作出决定、产生影响并对结果负责的权力。与之相对的是“虚权”(nominal power/formal power),后者更多体现为名义上的头衔、形式上的签署或象征性的参与,实际影响力有限。

经典理论:

  • 韦伯(Max Weber)的“官僚制”理论强调,真正的权力体现在“决策链条的节点”,即谁能在关键环节介入、阻断或推动决策,谁就握有实权。
  • 巴纳德(C.I. Barnard)与巴尼特(R.A. Barnett)等人提出的“权力来自于掌握资源、信息与奖惩分配”。
  • 米尔斯(C. Wright Mills)在《权力精英》中将“资源调配权”“人事控制权”“信息垄断权”视为现代社会的权力核心。
  1. 实权的分类

结合你的举例,可以系统梳理如下:

权力类型是否为实权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政策制定权实权(核心)决定目标与方向,支配资源分配与组织命运。决策权等于话语权,是最上游的权力。
决策权/决定权实权(核心)重大事项的最终拍板者,拥有否决或推动事项的能力。
财务审计签字权实权(具体场景)直接控制资金流、资源流,对经济运行构成决定性影响。
人事任免/升降权实权(核心)掌控组织用人和淘汰权,影响组织结构、文化和激励机制。
绩效及错误认定权实权(隐性/次核心)通过考核、定性影响晋升、奖惩及声誉,具备“软性”操控组织成员的力量。
资源调用审批权实权(核心)决定项目、资金、人力等关键要素的分配与使用。
信息获取与流动权实权(基础性)掌握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发布环节,影响决策质量与组织透明度。
违纪审查/自由裁量权实权(具体场景)在监管与惩处环节拥有主动权,影响组织运行规则的实际落实。
证据确认/审判权实权(法治场景)对事实的认定与定性,影响个体与组织的存亡与未来。
进谏权/话事权视层级为实权/虚权直接影响决策高层的意见与选择,若拥有“最后拍板”或意见必被采纳则是实权,否则为“参与性虚权”。

核心结论:凡是能够决定目标、分配资源、控制人事、掌握信息、定性事实、裁决奖惩、左右决策的权力,皆为“实权”。而仅参与流程但无法决定关键节点的,则为“虚权”或“部分实权”。

二、现实实践与组织运作层面

  1. 上下文决定权重:很多事权在实际中是否是“实权”,还取决于组织结构、权力分布、制度运行和文化氛围。例如:有些组织“人事权”虚设,所有晋升还是靠“一把手”;有的公司财务权被分割,单独审计权可能只是走流程。
  2. 资源支配力:谁能调动人、财、物,谁能“拍板”项目落地,谁就掌握了实权。
    1. 财务实权:如能直接签批预算或调拨款项。
    2. 人事实权:如有权任免下属、调整团队。
    3. 物资实权:如能拍板大宗采购、项目设备。
  3. 流程的“卡点”:谁能在流程“关键节点”设立关卡、阻止推进或一锤定音,谁就拥有实权。例如有审批权的部门负责人、项目审核会、党委会等。
  4. 信息垄断与话语权:掌握核心信息、能影响舆论、能决定什么信息上传下达,是另一种隐性的实权。例如,信息部门、新闻发言人、秘书长、参谋。
  5. 裁量权与自由空间:例如纪检、稽查、审计、法务,能否自由决定是否调查、是否立案、证据是否采信,直接影响“生杀大权”。
  6. 高层意见影响力:“进谏权”“话事权”若能直接影响一把手(如有实质性建议权、议案表决权),同样是高层实权。
  7. 结果负责权:真正掌握实权者,往往也承担着组织运行的结果责任和风险(Katz & Kahn, 1978)。

三、结论与综合判断

实权的本质:

  • 能决定“方向”“资源”“人员”或“规则”的事权;
  • 能在关键流程环节起“生杀予夺”作用的事权;
  • 能影响高层决策或直接出具具有法律/组织效力意见的事权。

判断是否为实权的三个标准

  1. 决定性——是否能最终决定事项走向;
  2. 支配性——能否直接调配资源、人员、信息;
  3. 独立性——是否受他人牵制还是自己说了算。

四、延伸参考

  • Weber, Max. 《经济与社会》
  • Barnard, Chester I.《管理者的职能》
  • Katz, D. &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 Mills, C. Wright. The Power Elite.

Q2【线上社群的事权与实权】

那么对于运营一个线上社群(或兴趣,或键盘政治,或知识分子讨论)而言,有什么普遍存在的事权和实权?

A2:

这是个很好的追问 👍。我们把“实权”这一概念从国家、企业、官僚体制迁移到“线上社群”的语境中,会发现虽然规模和场景不同,但逻辑是高度相似的:谁能决定方向、掌握资源、控制人事、垄断信息和裁量规则,谁就握有实权。下面我分层梳理。

一、线上社群的普遍性“事权”

无论是兴趣社区、键政小组还是知识分子讨论群,常见的“事权”主要包括:

  1. 规则制定权
    1. 社群章程、发言规范、禁令/封禁条款的设定。
    2. 形式上看似“共识”或民主投票,实际上常常是由少数人起草并决定。
  2. 成员管理权
    1. 拉人/踢人、审核入群、设置管理员。
    2. 账号封禁、言论禁言。
  3. 议题设置权
    1. 决定今天/本周讨论什么话题,哪些话题可以被放大。
    2. 帖子置顶、频道排序。
  4. 资源分配权
    1. 资金(赞助、打赏)、流量(推广位)、技术资源(服务器、工具)。
    2. 公用文档、资料库、学习资源的权限。
  5. 信息管理权
    1. 谁能看见后台数据(成员数、活跃度、访问来源)。
    2. 谁能掌握私密讨论区、内部文档、跨平台联络渠道。
  6. 发言裁量权
    1. 谁的话可以免审、被优先置顶。
    2. 管理员对违规的认定、处罚尺度。
  7. 对外代表与话语权
    1. 社群“官方”对外发言人或主理人。
    2. 谁能代表社群与外部平台、其他群体对接。

二、哪些是“实权”

根据“方向、资源、规则、关键节点控制”的判断标准,可以提炼出线上社群的核心实权:

  1. 管理员权限 = 生杀予夺
    1. 拉人/踢人、禁言/解禁,这是最直观的实权。
    2. 表面是“技术设置”,实质是“人事任免权”。
  2. 议题与信息控制权 = 话语实权
    1. 谁能决定议程、设置讨论框架,就能引导社群走向。
    2. 类似于政治里的“意识形态引导”或“媒体把关人权力”。
  3. 资源分配权 = 经济基础实权
    1. 社群基金、众筹、赞助、分流量、分任务。
    2. 决定谁能获得曝光、谁能拿到资源。
  4. 规则解释与执行权 = 司法实权
    1. 违规与否由谁说了算?
    2. 即使有章程,最终执行尺度掌握在管理员手里。
  5. 信息渠道与数据控制 = 隐性实权
    1. 谁能掌握后台数据、成员联系方式,谁就有二次动员或分裂社群的潜力。
  6. 对外发言与代表权 = 外交实权
    1. 当社群与平台、其他社群互动时,代表权就是“主权”的象征。
    2. 拥有这一权力的人可能塑造社群形象,也可能将其“出售”。

三、现实运作特点

  1. 实权高度集中:即便社群号称“去中心化”,真正的实权通常集中在创始人或核心运营小组手里。
  2. 隐形权力常常比显性更大:比如“谁掌握微信群二维码”“谁拥有邮件列表或GitHub权限”,这比“群主”更决定社群的生死。
  3. 技术即权力:在线上场域,掌握平台权限、服务器密码、域名解析权,本质就是“军权+财权”。
  4. 共识掩盖权力:很多社群强调“民主讨论”,但议题设置、规则执行往往早已决定了讨论的范围和方向。

四、对比现实政治

现实体制线上社群对应
政策制定权规则设定、议题设置
人事任免权拉人/踢人、任命管理员
财权、资源调拨权社群资金、流量分配、资料权限
信息垄断与宣传权置顶帖、推送内容、掌握后台数据
司法与裁量权判定违规、禁言封禁
外交与进谏权对外代表、跨平台对接

✅ 总结

在运营线上社群时,普遍存在的实权主要集中在“成员进退、人事管理”“议题与规则制定”“资源分配”“信息控制”“处罚裁量”“对外代表”六大类。

这些权力构成了线上社群的“实权核心”,决定了社群是否能稳定运作、是否会分裂、以及走向什么方向。


Q3【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实际权力】

从网络科学及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出发,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在网络中掌握隐形的实际权力,即使没有得到正式授权?

A3:

这个问题切得很准 👍。从网络科学(Network Science)社会网络分析(SN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在没有正式授权(formal authority)的情况下,仍可能掌握隐形的实际权力(informal/hidden power)。本质上,权力并不只来自制度性授权,还取决于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信息/资源的控制

我分层回答:

一、网络科学的关键概念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节点的“权力”往往取决于以下指标:

  1. 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
    1. 拥有大量直接连接的节点,更容易影响他人。
    2. 但如果只是“广而浅”的关系,未必是真正的隐性权力。
  2. 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
    1. 节点在多少最短路径上起“桥梁”作用。
    2. 若一个人是两个群体的唯一中介,他就能控制信息是否流动、何时流动。
    3. 典型:秘书、群管理员助手、跨群活跃成员。
  3. 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
    1. 节点到网络其他节点的平均距离。
    2. 越“近”,越快获得全网信息。
  4. 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
    1. 不仅看连接多少,还看是否连接到“有权的人”。
    2. 类似于“和谁在一起”的影响力。
  5. 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Burt 1992)
    1. 节点若处于两个社群之间的“缝隙”,就能掌握跨群体的资源与信息优势。
    2. 典型:斡旋者、跨界人、牵线搭桥者。

二、什么时候会出现“隐形实权”

  1. 桥梁型位置
    1. 当一个人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唯一连接者(高中介中心性),他能决定信息是否跨群。
    2. 即使没有头衔,也能成为“必经之路”。
  2. 信息先知型
    1. 如果某人掌握“关键数据源”或“第一手消息”,他在网络中就有议程设置权。
    2. 在学术群体,常见于能第一时间获取外文论文/内部文件的人。
  3. 资源守门人型
    1. 当某人控制某类稀缺资源(资金入口、技术文档、服务器密码),他就是“隐性实权者”。
    2. 网络科学里,这属于“流量控制点”。
  4. 意见领袖型(高特征向量中心性)
    1. 某人并不直接管理大家,但与一批有影响力节点紧密相连,他的意见自然放大。
    2. 典型:社群中的学术达人、键政活跃者。
  5. 结构洞填补者
    1. 当某人跨界活跃,在不同子社群之间传递资源,就成为不可替代的“中介”。
    2. 一旦退出,两个群体可能断联,说明其权力是真实的。
  6. 裁量/翻译者
    1. 在多语言、多亚文化社群中,“翻译者”往往是隐形实权者,因为他决定“语义是否传递正确”。
    2. 在政治或键政社群,这可能演化成“话语阐释权”。

三、案例映射

  • 微信群中的“文件掌握者”:虽然不是群主,但他持有群档案/笔记文档,能决定谁能访问 → 信息控制权。
  • 学术讨论群中的“外文文献搬运工”:因为信息来源稀缺,TA成了议题设置者。
  • 跨群活跃者:在不同群之间游走,能传递/屏蔽消息,类似外交官。
  • 技术社群里的“服务器掌控人”:即便不是“主理人”,只要TA能开关服务器,就有最后否决权。

四、综合判断标准

一个人即便没有正式头衔,只要满足以下条件,就可能掌握隐形实权:

  1. 控制关键路径(信息、资源必须经过他)。
  2. 处于结构洞(连接 otherwise 不相连的群体)。
  3. 拥有独占性资源或信息(别人短期无法替代)。
  4. 影响高影响力节点(通过小圈子放大声音)。
  5. 裁量/解释权(他的话能改变事实的理解)。

✅ 总结一句话

在社会网络中,隐形实权往往属于那些处在“不可替代的桥梁位置”、掌握“稀缺资源或信息”、并能“影响关键节点”的人,而不是形式上拥有头衔的人。


Q4【线上社群基于网络结构的隐形实权】

那么在线上社群的网络结构中,哪些情况会存在这种隐形实权?

A4:

好问题 👍。如果我们把线上社群抽象为一个网络(节点=成员,边=互动/信任/信息流),那么“隐形实权”往往不是写在群规或章程里,而是由结构性位置资源掌握自然生成的。

一、典型网络结构下的隐形实权场景

1. 桥梁节点(Broker / 中介者)

  • 结构特征:处于两个或多个子群体之间,承担唯一或主要的连接。
  • 隐形实权来源
    • 能决定信息是否跨群流动。
    • 能选择性“过滤”或“延迟”消息,塑造不同群体的认知。
  • 线上例子:同时活跃于不同讨论群的“跨群成员”,把消息带到另一个群时可以做选择性传递。

2. 结构洞填补者(Structural Hole Occupant)

  • 结构特征:横跨不同兴趣圈/派系,而其他人互不来往。
  • 隐形实权来源
    • 掌握不同子群的差异性资源。
    • 可以扮演“桥梁商人”,在群体间进行“信息套利”。
  • 线上例子:既在学术圈群体,也在二次元社群活跃的人,他能把信息、文化、话语体系跨界嫁接。

3. 信息守门人(Gatekeeper)

  • 结构特征:并非中心,但控制了信息的关键入口(文件库、群公告、内部文档)。
  • 隐形实权来源
    • 决定哪些人能接触到信息、什么时候接触到。
    • 类似“网络中的档案管理员”或“资源分发者”。
  • 线上例子:掌握 Notion 文档、Google Drive 链接、微信群公告编辑权限的人。

4. 高介数中心节点(High Betweenness Centrality)

  • 结构特征:在大量最短路径上充当“中转站”。
  • 隐形实权来源
    • 信息要传递给很多人时必须经过他。
    • 即使不是话题发起人,他也能通过转发/评论影响走向。
  • 线上例子:社群里的“消息中转手”,总是第一时间把消息扩散到二级群或子频道。

5. 次级意见领袖(Hidden Influencer)

  • 结构特征:没有处于“度中心性”最高的位置,但其连接对象本身是有影响力的节点(高特征向量中心性)。
  • 隐形实权来源
    • 能间接影响“大V”或“管理员”,从而左右社群方向。
  • 线上例子:核心圈子的朋友、幕后写手,发言不多,但能通过影响核心成员来改变群体共识。

6. 裁量与翻译者(Interpreter / Arbiter)

  • 结构特征:在多语言、多文化或跨学科子社群中,唯一能“翻译”或“解释”的节点。
  • 隐形实权来源
    • 掌握话语的解释权,决定“如何理解”信息。
  • 线上例子:学术群里唯一能读外文文献的人;键政群里“解读新闻”的成员。

7. 外围但稀缺资源持有者(Resource Holder at Periphery)

  • 结构特征:整体网络的边缘,但独占某种关键资源。
  • 隐形实权来源
    • 稀缺性让其即便不活跃,也被迫“中心化”。
  • 线上例子:不常发言,但掌握服务器权限/域名解析/资金账号的人。

二、总结性框架

一个成员在社群中即使没有正式授权,但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就可能产生隐形实权:

  1. 桥梁位置——处于“必经之路”。
  2. 信息守门 —— 掌握关键渠道、档案或资源。
  3. 结构洞 —— 连接 otherwise 不相连的群体。
  4. 高介数 —— 在信息流动中是高频“中转站”。
  5. 话语裁量 —— 能定义、翻译、解释群体共识。
  6. 稀缺资源 —— 掌握替代性低的关键资源(资金、账号、服务器)。

一句话结论: 在网络结构中,隐形实权往往出现在那些“不可替代的桥梁”、“信息必经的守门口”、“掌握稀缺资源的外围人”、“能影响核心节点的次级意见领袖”身上,而不是名义上的群主或管理者。


Q5【预防破坏,抵御操纵】

那作为线上社群的运营管理者,应该如何防范别有用心的人借由我们讨论过的这些事权为基础的实权、社会网络结构为基础的实权,从而对社群施加负面影响和搞破坏呢?

A5:

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

社群运营者如果只盯着“显性权力”(比如群主身份、管理员权限),往往会忽略 隐形实权 ——来自于资源、信息和网络结构的支配。结果就是:有人可以绕开正式制度,暗中积累影响,甚至破坏社群。

我从管理学(正式权力,formal authority)网络科学(非正式权力,informal power)两个层面,整理一份防范框架:

一、显性事权层面的防范

  1. 权限分层 & 最小授权
    1. 不要把所有后台权限集中在单一成员手里。
    2. 采用分权机制:文件、资金、群管、外联分属不同人。
    3. 关键操作(删库、踢人、资金划转)需双人确认或公开记录。
  2. 透明化流程
    1. 财务支出、资源调用、公告发布,全部在群内/频道内公示。
    2. 避免“暗箱操作”,减少单点裁量空间。
  3. 规则标准化
    1. 明确违规标准、处罚流程。
    2. 避免“由某个人随意解释”的情况。
    3. 可以设置“仲裁小组”而不是让一个人独断。

二、网络结构层面的防范

  1. 防范“桥梁节点绑架”
    1. 如果一个人是唯一的跨群中介,他随时可以断开或歪曲信息。
    2. 对策:
      • 多通道沟通:同一信息至少通过两个渠道传递。
      • 不依赖单一“外交官”,建立跨群多点联系。
  2. 降低“结构洞依赖”
    1. 有人跨界活跃,容易积累隐形权力。
    2. 对策:
      • 鼓励更多成员跨界,打破信息孤岛。
      • 定期组织跨小组讨论,削弱“唯一翻译者”的特权。
  3. 防范“信息守门人”
    1. 掌握资料库、公告权限的人可能选择性封锁。
    2. 对策:
      • 资料多地备份,公用账号多人共管。
      • 公告与存档采用 公开日志机制
  4. 监测“高介数节点”
    1. 高频信息中转者,可能通过转述控制议程。
    2. 对策:
      • 使用投票、定期集体发言,减少依赖“转述中间人”。
      • 鼓励原始信息来源直接发布。
  5. 识别“外围资源控制者”
    1. 例如:服务器、域名、资金。
    2. 对策:
      • 技术/资金类关键资源采用托管+多人签名
      • 一旦发现某人过于“不可替代”,要分散风险。

三、组织文化与社群氛围层面的防范

  1. 公开透明
    1. 建立“阳光机制”:重大决策与资源分配都要记录和公开。
    2. 降低暗中操作的可能性。
  2. 去个人化
    1. 避免“把某个成员神化成意见领袖”。
    2. 强调群体共识、制度运转而非个人裁量。
  3. 冗余设计
    1. 信息传播、资源存储、权限管理都要冗余备份
    2. 不依赖单点,不让某人能“一手掐断”。
  4. 预警机制
    1. 当某个节点逐渐变得“不可替代”,要主动关注。
    2. 可以通过网络分析工具(如Gephi, Kumu)定期绘制关系图,识别高介数/桥梁节点。
  5. 价值共识
    1. 社群文化是最好的防线。
    2. 即使有人掌握隐形实权,只要大多数成员有共识,就能形成抵抗。

四、总结性防范框架

一句话总结:

👉 用制度约束显性实权,用多点冗余削弱隐性实权,用透明与文化抵消别有用心的操纵。

  • 显性实权:靠分权+透明+流程化
  • 隐性实权:靠冗余+多点沟通+定期监测
  • 文化防线:靠共识+公开+去个人化

Q6【如何获得权力?】

结合我们的讨论,一个人如何获得权力?

A6:

这是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我们前面从事权(formal authority)社会网络结构(informal power)两个角度探讨过“实权”,现在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回答“一个人如何获得权力”

一、形式层面的权力获取(显性途径)

这些是制度赋予的授权性权力,往往有合法性基础:

  1. 职位/头衔赋权
    1. 通过任命、选举、升迁,获得正式职务。
    2. 权力来自制度性安排(如群主、公司经理、政府官员)。
  2. 规则与制度授权
    1. 掌握制定/修改规则的权利(章程起草、法律立法)。
    2. 典型:群主定群规、董事会制定公司章程。
  3. 资源配置权
    1. 直接掌握人、财、物的调度。
    2. 谁能签字、谁能拨款、谁能任免。

二、网络层面的权力获取(隐性途径)

这是“非正式权力”,往往通过网络结构位置或实际操作积累:

  1. 控制信息流
    1. 占据中介位置(高介数中心性、桥梁节点),成为“必经之路”。
    2. 决定信息是否传递、如何传递。
  2. 填补结构洞
    1. 横跨原本互不相连的群体,成为跨界桥梁。
    2. 由此获得独占的资源/信息优势。
  3. 积累声誉与信任
    1. 通过知识、专业能力或人脉,成为“意见领袖”。
    2. 权力来自他人的依赖,而不是制度。
  4. 掌握稀缺资源
    1. 拥有替代性低的技术、资金、档案、账号。
    2. 例如:控制服务器密码的人,哪怕没有头衔也有“生杀大权”。
  5. 解释权与话语权
    1. 能定义“事实是什么”“规则如何理解”。
    2. 在多语言/跨领域群体中,翻译者和解释者极具隐性权力。

三、实践层面的权力积累逻辑

结合两方面,可以总结出权力的普遍获取路径:

  1. 进入结构:找到一个能接触资源、信息、人的位置。
  2. 掌握关键节点:成为必经之路或稀缺环节。
  3. 积累依赖关系:让别人需要你(信息、资源、解释)。
  4. 转化为裁量空间:在规则或习惯中留下“你来拍板”的余地。
  5. 合法化/正当化:通过规则、文化、价值观包装你的地位,使他人接受。

四、总结(一句话)

👉 一个人获得权力的方式,不外乎两条路径:

  • 显性路径:通过制度授权(职位、规则、资源)。
  • 隐性路径:通过网络结构优势(信息、连接、稀缺资源、解释权)。

真正持久的权力,往往是这两者的结合:既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又有结构上的不可替代性


Q7【怎样失去权力?】

接着,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一个人怎么失去权力。

A7:

好问题 👍。我们刚讨论了“一个人如何获得权力”,要完整理解权力的动态,还必须看“一个人如何失去权力”。 从组织学、网络科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可以看到权力的丧失往往不是瞬间的,而是结构性、渐进式的。

一、显性权力的丧失路径(Formal Authority)

这是制度性权力的失去,多由“位子没了”引起:

  1. 职位剥夺
    1. 被罢免、降职、撤权。
    2. 典型:官员被免职,群主被移交。
  2. 规则废除或修改
    1. 原本赋予他的章程、制度失效。
    2. 例如:平台改版,把原本的“超管权限”收走。
  3. 资源移交
    1. 资金账户、文档管理权被交到别人手里。
    2. 财权、人事权被削弱,名存实亡。
  4. 合法性丧失
    1. 权力来源的“名义”不再被承认。
    2. 例如:群体共识改变,不再承认他是代表。

二、隐性权力的丧失路径(Informal Power)

这是网络结构和关系资本的瓦解,更隐蔽:

  1. 信息渠道被绕过
    1. 当群体建立了更多平行渠道,他不再是必经之路。
    2. 桥梁节点被“去中介化”。
  2. 结构洞被填补
    1. 新人出现,把原本断开的群体直接连接起来。
    2. 原本的“独家翻译者/中介”失去优势。
  3. 资源不再稀缺
    1. 技术公开化、资金来源多元化。
    2. 一旦可替代性增强,他的垄断就消解。
  4. 信任与声誉崩塌
    1. 丑闻、失误、违背群体价值观。
    2. 网络科学视角:边关系(信任纽带)被切断。
  5. 裁量空间被制度化
    1. 原本靠个人裁量的地方,后来被规则固化。
    2. 例如:以前由人决定封禁,现在改为投票或算法。

三、社会心理与群体动力学层面

  1. 依赖性下降
    1. 别人发现“不需要你也能过得很好”。
    2. 依赖消失,权力自然萎缩。
  2. 话语权被边缘化
    1. 群体不再听你的解释,你说的话不再被当回事。
    2. 信息仍在发,但影响力降为噪音。
  3. 派系更替与新中心出现
    1. 群体动力学中,权力中心迁移,旧中心被边缘化。
    2. 典型:社群换主理人,新人吸走注意力。

四、失权的动态逻辑(获得的反向过程)

可以类比“权力获得路径”,失去权力的过程是:

  1. 位置被替代:不再处于桥梁或中心。
  2. 关键节点失效:信息/资源不再通过他。
  3. 依赖关系减弱:群体找到替代方案。
  4. 裁量空间缩小:规则化、流程化取代个人裁量。
  5. 合法性坍塌:群体不再承认其权威。

五、总结一句话

👉 一个人失去权力,往往不是“被拿走”,而是“被绕过”:当他不再是资源、信息、关系或合法性的必需节点,他的权力就会自动衰减。


Q8【非暴力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本形式】

那么结合我们的讨论,非暴力的权力,使其真正有效的根本来源和基本形式有哪些?

A8:

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刻 👍。我们前面谈过事权(显性)网络结构(隐性),也谈到权力的获取与丧失。现在聚焦在“非暴力的权力”——即不依赖军队、警察、物理强制等手段的权力,是什么让它真正有效?

一、根本来源(Where does non-violent power come from?)

  1. 合法性(Legitimacy)
    1. 权力之所以能被接受,是因为它被认为“合理”“正当”。
    2. 来源:价值认同(理念、道德)、制度认可(法律、章程)、文化传统。
    3. 没有合法性,权力就变成“赤裸的命令”,很快失效。
  2. 依赖性(Dependency)
    1. 他人需要你提供的东西(资源、信息、关系),所以服从你。
    2. 法国社会学家克罗齐耶(Crozier)提出:不确定性的控制 = 权力。谁能减少他人面对的不确定性,谁就有权力。
  3. 资源与分配(Resources & Allocation)
    1. 资金、人力、信息、时间的掌握。
    2. 即便不靠暴力,能分配资源的人就是“隐性强制者”。
  4. 信息与话语(Information & Discourse)
    1. 掌握解释权、定义权。
    2. 谁能规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违规”,谁就能在无形中施加权力。
  5. 社会网络位置(Network Position)
    1. 桥梁、结构洞、中心性节点。
    2. 通过网络结构控制信息流动和关系联结,能形成实际影响。
  6. 信任与声誉(Trust & Reputation)
    1. 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别人愿意把裁量交给你,是因为相信你不会滥用。
    2. 一旦信任瓦解,非暴力权力也就崩溃。

二、基本形式(How does non-violent power manifest?)

  1. 规则权(Rule Power)
    1. 制定/解释规则,不必动手,就能决定他人行为边界。
    2. 如:社群群规、宪法、制度。
  2. 议程设置权(Agenda-setting Power)
    1. 决定“讨论什么”比“如何讨论”更有力。
    2. 典型:媒体、社群主持人。
  3. 资源分配权(Resource Allocation Power)
    1. 不需要强制,只要控制分配,成员自然服从。
    2. 如:资金审批、流量推荐位。
  4. 信息控制权(Information Control Power)
    1. 信息是血液,谁能掌握传播节奏,谁就能塑造认知。
    2. 如:消息过滤、置顶公告。
  5. 人事任免权(Personnel Power)
    1. 任免干部/管理员,决定谁在体制里上升。
    2. 这是“奖惩”在非暴力场景的形式。
  6. 话语与文化权(Discursive Power)
    1. 通过符号、语言、价值塑造,形成软性约束。
    2. 例如:把某种行为定义为“不合群/不专业”。
  7. 关系与动员权(Mobilization Power)
    1. 能够号召他人集体行动。
    2. 权力来自“让人愿意跟随”,而不是“被迫跟随”。

三、综合视角:非暴力权力的根本逻辑

  • 核心在“依赖”:别人依赖你提供的资源、信息、规则、关系。
  • 形式在“合法化”:通过文化、制度、话语,把依赖合理化。
  • 手段是“网络化”:利用社会网络结构,把点状影响转化为面状控制。

一句话总结非暴力的权力,其根本来源是他人对你在资源、信息、规则和关系上的依赖,其基本形式是通过合法性与信任将这种依赖制度化、文化化,从而在无需强制的情况下依旧让他人服从。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