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流到智能体:重新理解计划与市场的系统基础

或许可以从自组织系统去理解市场和计划。市场和计划的区别或在于强制性控制由谁实施、实施对象分哪些、实施力度多大。合作社就是个小的自组织系统,企业也是自组织系统。

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好的一点在于,它能够基于每个地区、组织、个人的要素禀赋进行统一控制,统一生产,统一分配。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透明,这种“三不明”下,参与主体只能从市场获取其它参与者信息。而现代企业获取用户数据,消费需求、消费偏好、消费能力、支付手段等等信息,实际上也是一种预计划,但终归不是真正的计划。一部分原因在于企业要应对市场竞争。

计划的本质是想要消除未来某些时空条件下的不确定性。计划经济也是同理。而为达成这一目的,计划经济的必要基础是信息完备性,即制订计划的能动主体掌握被计划的客观对象的必要信息,最好是掌握所有信息。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想在国家层面实现信息完备性,必然涉及获取(和提取)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最关键的一点,理清信息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前苏联和毛时代的中国未能实现良好的计划经济,关键在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物质性的亦或精神性的)低下,未能掌握很好地获取和处置信息,流通信息,分析信息的手段。简而言之,经济基础的落后阻碍着曾经的共产主义者构建他们理想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能实现低水平的计划经济。或者还可以激进地认为,与交通运输领域的物质流动速率类似,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社会平均信息流动速率和信息有效压缩比率。

如果让现代中国重建计划经济,无疑能实现比以往水平更高的计划经济,因为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铁路网、航运网、空运网,和以光纤带宽网、5G移动网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为社会提供了极高的社会平均物质流动速率、信息流动速率。

建立和维护这些庞大的物质、信息流动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系统工程的未来发展必定是人机协同的过程,也已经是人机协同的过程。人算不如机算。机器和机器人的生产效率远高于人类,但以它们目前的智能而言还不足以自主设计,建造,维护和更新系统工程。

基层自组织的作用在于以其组织起来的群体智能完全或部分地解决当地的小问题,毕竟让中央政府决定某村是否需要开挖一条引水渠显然是浪费高水平信息处理组织(高群体智能)的时间和能量,说人话就是浪费资源,简单事情复杂化。

解决不同复杂程度的问题,需要与之相匹或更高的智能水平。拥有和承载这种智能水平的存在可称之为智能体,可以是个人、团体、正式组织甚至机器。智能体之间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形成结构化联系,才有望构成具备1+1>2的高智能体。或许还可以称复杂的智能体为“智能系统”

还有两个网络,以电网、加油站网为代表的能量网,和以学校、图书馆为代表的知识网。

搭建,驱动,使用,维护和更新这些网络,仍依靠受教育的、具备一定智能水平的劳动者。所以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提升社会复杂度的根本所在,故社会平均文化水平、劳动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发展水平的下限。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